林金地 / 效能定律管理顧問
0935-297174、0983-554042
從事企業管理顧問多年以來,我發現有多數的老闆都「很會講話 + 很愛講話」,有一些老闆對政治或社會的觀察,也很有精闢的見解。因此,除了是企業管理的話題我會適時的提醒之外,我學會靜靜的聆聽客戶老闆對政治或社會議題的高見,也會適時的附和一下。雖然有一點狗腿,畢竟政治或社會的議題不是我來到客戶處輔導的重點。況且,世間物本來就沒有百分之一百的對與錯,就像電視上的名嘴,各持一詞與堅持己見,單方面聽起來都很有道理,也很容易獲得一群死忠的支持者,那是因為:「讀書可訓練系統邏輯的思考有助於言詞的表達,加上口才也可以用多說與多練習來提升」。因此,這些名嘴的學經歷與經常演講,已經練就了一身的嘴上功夫,足以說服群眾與撼動人心。
奇怪的是,這些名嘴這麼會講也懂很多,對事物的觀察也非常敏銳,為什麼他們不去從政呢?某些學者教授平常也很會教學生,為甚麼被邀請去擔任高層官員後,表現又會走樣呢?這其中一定有一些非利害關係人所難想像的地方。這也讓我想起有一位職位非常高的政府官員,邀請我們的顧問團隊去「密談」,他想做網路行銷,一方面想透過網路打政績,另一方面又怕在網路上引起挑戰性的發言會產生不良的效應,擔心造成言多必失的窘境。在討論了老半天與研討我們的企畫書之後,在擔心東又擔心西的情況下,還是不敢動就因此而作罷,我們也因此做了一次白工!所以,很會說話或學經驗非常豐富的人,不一定就能夠在複雜的環境中盡情的發揮。順道一題,要賺大官的錢還真不容易!就算我們的企劃案有被接受與執行,爺兒們會認為:「幫他們做事已經是很受到恩寵了!還敢要什麼工錢…」。
老祖宗說得好:「光說不練不是真把戲」,從事企業管理顧問工作,經常也是要靠一張嘴在幫企業顧門(顧問把口拿掉就是顧門)。不過,基於對企業客戶負責績效的輔導模式:「聽à想à說à寫à做」的經驗中,我發現到前往客戶處輔導之前的原先規劃,或原本想對企業講述的內容,本來以為是可行的理論方法,在面對不同的產業或不同的企業文化及現實的情況下,原本想要講述的講義,必須隨著企業員工的反應及產業的現狀做臨時的修正,而且要有相當的敏感度與察言觀色的作調整!因為,之前想的是一回事,到了現場看到的回應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企管顧問自己沒有實際參與實作,至少也要規劃模擬的演練課程,來了解被輔導單位的實際情境。若光憑理論或想像就想去做企業的管理輔導,可能會有很大的落差。如果自己以為學經歷夠豐富就大言不饞的堅持己見,或想去擔任別人的導師,想去進行企業的大變革,那只會被企業員工唾棄與「看破手腳」,可能會混不下去,更不要想要收到輔導費。
我經常與學員分享:「靠張嘴辯贏了又如何?」,我們從許多場電視辯論中,看到辯論輸的一方,幾乎都不會因為辯論的分數輸了,就因此同意或順從於辯論贏的那一方。那麼,靠一張嘴強辯的意義又是什麼?或許可以得到一時的滿足或爽快罷了!我們要強調的是表達能力很重要,是要能夠完全清楚的陳述我們想要表達的內容,尤其是擔任企業的主管職,如果表達能力不佳,幾乎很難更上層樓。所以,我們看到所有選舉角色與檯面上的官員,幾乎各個都能言善道,只是很可惜的,他們經常是:「說的比做的多」。我們也了解,有太多的事如果自己沒有真正去實作,是無法發現真正的問題,必須仔細聆聽與體會有真正做過的人其經驗及感受。就像教育改革者,如果能夠多聽家長的意見,摒除自以為是專家的盲點,應該就能夠減少許多國中生多元就學方案的諸多抱怨。就算專家以前的經驗也不一定適用於現今的情境,如網路時代所創造出來的行銷模式,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以下是我經常跟客戶提醒的:
以下是我經常跟客戶提醒的:
說了,不一定就會聽
聽了,不一定就會懂
懂了,不一定就會做
做了,不一定就會對
對了,不一定就會久
所以,在面對企管主題的輔導時,我也必須對企業客戶不斷的再複習,才有機會慢慢的展現成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