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老闆的管理個案集134---老闆調校生產管理的對話(3)

 林金地效能定律專業管理顧問  jd0935297174@gmail.com  0935-297174

同上一篇提及一個已經通過ISO 9001多年的客戶,他們最近也招募了幾位在工廠端作業的新進生產部人員,也想藉此重新檢討之前所寫過的生產管理程序。於是我們在研討1.訂單的輸入、2.產銷的協調、3.資材的供給、4.庫房的管理之後,接續如下:

 

5.  製程的改善:

5.1    分析:

先做最基本廠務管理的6S(整理、整頓、清潔、清掃、教養與安全),到工廠現場進行觀察並作紀錄。接著,進行現狀的PQ分析(Product Quantity Analysis),將少數的產品卻占70%的市場需求量的列為A類產品、占25%市場需求量的列為B類產品與占5%市場需求量的列為C類產品,並繪出製程/作業的流程圖與移動路徑圖,記錄與計算生產過剩、等待、輸送、製程不當、庫存、動作不當、產製不良品等七大浪費的相關數據,分析發生浪費的可能原因,並製作製程別排除浪費表。接著,訪談與了解每一個製程的5W2H1A(哪些人或個人、在哪些時段或時點、在何處、執行哪些作業內容、是如何做、機台的稼動率為何、如此的作業會有那些產出的效益或機會、其績效應如何定義與被稽核),需不需要制定績效評核方式或KPI?從中發現有無習慣性的陋習。分析生產線或工作站的配置如L型、U型或直線型等,以利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的生產效率分析。再研討相關容器的尺寸與顏色管理,是否有大型容器只放少量物品的空間浪費,並觀察是否有落實開放空間中的畫線區位置放與ISO的儲存要求。

 

5.2    改善:

要做好工廠的品質管理,先把基本的6S做好吧!再比對每一製程的作業人員是否有按照ISO中所寫的SOP進行作業,計算其扣除整備時間後之作業循環時間CT(Cycle Time),將期間之平均值作為標準工時,找出落差的改善重點。也應檢視與審查是否有落實全面生產管理TPM(Total Productive Management)中,ISO所要求之設備管理程序」,確實做到設備的維護與維修工作。依據製程別排除浪費表,找相關人等共同研討,訂定階段性減少浪費的改善方案,分成立刻可執行或未來分階段的改善計畫,逐步邁向精實Lean的目標。以上所需進行的改善活動或計畫,不要期望一次就可以到位,尤其現在傳統行業人力短缺,也普遍存在雇用外籍勞工,增加了許多溝通成本,故建議學習專案管理的機制,確定每一個改善計畫的負責人與組員及監督人員,溝通出預計完成的日期,必要時將所需的改善成本做估算,並提案讓主管做審查及核批,定期追蹤改善進度,最好是將相關改善負責人的執行成果,列入年度的績效考核項目中。

 

6.  檢驗的品管:

6.1    檢驗:

一般我們將品質的控管分為四個步驟:1.進貨/料檢驗IQC2.生產過程/製程檢驗IPQC3.最終/成品檢驗FQC4.出貨檢驗OQC。檢驗方法如MIL-STD-105E是美軍軍用抽樣標準,是世界上應用最普及的抽樣標準(1989510日發佈),是應用最為廣泛的調整型抽樣標準,其步驟為:

1.  依品質特性之重要性決定允收水準(AQL)

2.  決定檢驗水準(依檢驗員之能力而定,一般為II)。

3.  決定批量大小(即欲檢驗的批量數)

4.  找出樣本大小代碼(需查表)

5.  決定使用何種抽樣方法(單、雙或多次)。

6.  找出適當之抽樣計畫(需查表)

7.  進行檢驗並做出允收/拒收之決定。

8.  依檢驗之歷史紀錄,必要時進行嚴格或減量檢驗之轉換。

雖然有標準,問題是有落實嗎?是為了符合ISO要求才寫一個標準出來應付嗎?我會建議客戶:依據自己的產業特性,訂定一套適用於自己工廠的檢驗標準即可,做不到的檢驗標準寫了也無意義,最重要的是自己所決定的檢驗方法,要能夠證明是符合顧客的滿意度,及ISO要求的說、寫、做要一致。

 

6.2    品管:

品質專家將品質觀念的發展分為五階段,如1.品質是「檢驗」出來的、2.品質是「製造」出來的、3.品質是「設計」出來的、4.品質是「管理」出來的、5.品質是「習慣」出來的。ISO 9001是對企業營運整體面的品質要求,是系統面而不只是看某個點或線而已。我們看到有一些企業雖然有規劃品管單位,但是經常是品管人員在品管室內做QC而已,如果廠區夠大,我會與客戶研討:

1.  哪些人可以簽收供應商送來的貨(那些人可以擔任收料/貨人員)

2.  收料/貨人員需要負責清點數量嗎?如果貨多送或少送(與採購量不一樣)要收嗎?

3.  收料/貨人員知道那些送來的貨(成品、半成品、原物料)是急需使用的嗎?

4.  收料/貨人員是如何通知驗收的人員來做IQC?有無限制在某個時間內必須要通知?

5.  是請購人員來做IQC還是採購人員或是品管單位的人員來做IQC

6.  要先入庫再領料還是可以直接由下貨點直接搬運到現場作使用?

7.  允許後續再補登入出庫量可以嗎?有沒有因此遺漏補單造成庫存帳錯誤的經驗?

8.  如果IPQC僅有做自我檢查並沒有巡迴檢查,有沒有產生缺失或疏漏的經驗?

9.  如何確保製程的操作者其品質紀錄是正確的?有無做錯NG仍登記OK的經驗?

10.  如果只有做成品抽樣的FQC而沒有做OQC可以嗎?如何證明沒有問題?

 

後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