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0日 星期二

老闆的管理個案集90--- 老闆對問題解決邏輯的對話(4)

林金地 效能定律管理顧問
0935-2971740983-554042

曾經有二次公司與工廠的搬遷經驗這二次搬遷都有一個共通的問題,就是搬遷前都有做了詳細的規劃,但是真正搬遷後卻發現實際的現場定位與規劃的位置有一些差距。記得數年前公司要搬遷時,負責搬遷的規畫人員畫了一張新辦公室的藍圖,並用比例尺將每一個桌椅或櫃子等的座標位置標示很清楚載明幾公尺與幾公分的位置是要擺放甚麼樣的物品在藍圖上看起來密密麻麻的不僅如此他還參考風水師的建議到尚未搬遷的空辦公室中依照藍圖的規畫在地板上用粉筆畫上老闆與幾個重要主管的桌椅各腳的位置前後搞了三個多月當時我就在想,藍圖那麼小張有必要花那麼多的時間畫的那麼精細嗎?果不其然,搬到新辦公室時,發覺無法完全跟規劃的位置一樣,各部門就在現場開始挪動位置找出更適合的擺放方式。有趣的是當要移動老闆與主管們的桌椅位置時負責搬遷的規畫人員又出來制止說這是風水師交代擺放的位置不能動當場讓大家非常的傻眼

我們常說計畫趕不上變化規劃與計畫固然重要,但是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才是更重要。就像前幾天普悠瑪號的出軌事件當大夥在規劃旅遊行程並搶購普悠瑪號車票的同時誰會料想到會有如此重大的變異發生這不就印證了佛家所說的世事無常當然我們說過風險管理中的風險值包括問題發生的機率及問題發生後的影響程度火車出軌的機率相對是低的,所以大家也無須過度的恐慌而因噎廢食但是如果分析後發現到問題發生的風險值是高的,那最好要有AB二個以上的應變計畫,就如同辦戶外活動也要同時考慮到萬一碰到下雨天的應變對策對於主管解決問題的邏輯上亦是如此前三篇所述主管在解決問題的邏輯上要有1.定義問題2.解決問題3.量測結果通常問題的解決方案在執行後的量測結果總是無法100%滿意的,仍會殘留許多的剩餘問題或從中發現到新的問題其應變的機制就是要能持續的改善,讓殘餘的問題不要再擴大所以主管在解決問題的邏輯上在3.量測結果之後仍需進行如下的步驟:

4.     持續改善
之前說過企業解決問題不要想一次到位更不要覺得很煩而倦怠如此的說法絕對不是在講大道理因為從事企管顧問工作的我真的看太多了現階段的景氣仍然是呈現M型的姿態,M型的中段有很多苦撐的中小企業及失業或打零工的人每天在過著困苦煎熬的日子雖然持續改善止於至善只是一個口號但它卻是企業員工生存的依靠如果企業已經是很完美哪有員工生存的空間就像工業4.0想要全面的使用機器人來推動自動化那部分的員工就只好被資遣了!所以上班族不要再抱怨了就因為公司有問題才有我們存在的價值再過幾年身邊就會充斥了許多無血無淚的傢伙在搶你的飯碗因此,只要還活著就應該為眾生繼續的貢獻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價值作持續的問題改善,包括:

4.1    改善目標
就因為問題經常是無法在第一次就完全的解決才需要分階段的循序漸進的來解決針對在每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執行後所殘留的問題上設定持續改善的目標就如同上述1.定義問題中的1.4目標範圍一樣合理的改善目標設定應該要先確認是有哪些對於已經實施的問題解決方案仍不滿意的利益關係人這些利益關係人的期待是甚麼?身為主管的人要有能力提出符合這些利益關係人所期待的階段性改善目標,讓老闆(最重要的利益關係人)覺得這個主管對公司是很有長期貢獻價值的通常改善目標的設定要有一點挑戰性但又不要設定的高不可攀讓自己做不到而陷入窘境就像是曾經是擔任過連鎖集團的高階主管想拿他那一套來教小店面如何經營時就會碰到許多的問題及限制也像擁擠空間的小工廠規劃去參訪大型現代化的工廠只會讓員工更沮喪而已或是找國際型的顧問公司去診斷或輔導中小企業會格格不入一樣不是這些理論錯誤而是時機未到如果客戶的口袋只有30元又何必勉強他硬要去買牛肉麵呢?吃陽春麵也可以吃的飽啊!等到以後有錢再買牛肉麵亦可

4.2    改善策略
當改善目標設定之後就要思考在原有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下是有哪裡的不足或限制讓問題的解決方案實施後又留下了這些殘餘的問題包括
l  解案的架構
l  解案的範圍
l  組織與文化
l  政策與限制
l  能力與流程
l  技術的精進
l  基礎的設施
l  外部的影響
l  風險承受力
如上是有那些因素可能成為無法完全解決問題的「瓶頸」,這些瓶頸是可控或不可控,只要超出主管可以解決的權限範圍應該主動提出並尋求支援,界定改善的機會及得到合理的策略目標後再來規劃實現策略目標的方法與活動

4.3    改善方法
改善的方法可能需要制定檢核表含執行的流程步驟工作內容說明負責人及執行夥伴預期完工日與記錄實際完工日及備註等並記錄執行過程中的Lesson learned其中透過相關人等參與的腦力激盪則有助於改善構想的激發及得到互助的資源聰明的主管也會先拍攝或記錄改善前的狀態及改善後的狀態以利改善的差異說明及效益的呈現很重要的是要有80/20的概念,如果已經執行的解決方案已經有排除80%的問題,需不需要再花更多的時間與成本去解決那20%不容易被解決的問題對於組織的資源配置是否允許浪費過多的資源去解決那不易被解決的特別需求在資料的分析上可以使用圖解、描述與推論的三種方法由小範圍推論到大範圍的結果並執行一個或多個驗證去確認改善的結果

4.4    有效改善
透過成本/效益的分析來鑑別改善活動的價值及有效性,確保在一組潛在改善方案中,有一個特定改善方案是最有效的,其改善之總效益應超過實際成本。在進行成本/效益的分析時應考慮到所有與實施改善的相關費用,用確定成本(如時間、費用、材料)的衡量方法,確定完全實施改善所取得的收益,將改善的實際成本與預期收益作比較。當確認新的改善流程有助於改善問題的解決方案或能解決殘餘的問題時,則應建立改善後之新流程圖及更新ISO的作業程序如果是產品的功能面或製造業中的製程管制則必須更新FMEA(失效模式與效益分析)以確認改善的成效與維持


談到維持,好不容易大夥花了很多的力氣得到了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案及獲得殘餘問題解決的改善結果,總希望仍夠持續的落實與維持這些得來不易的成果,這有賴於確實的管控或防呆機制。待續!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老闆的管理個案集89--- 老闆對問題解決邏輯的對話(3)

林金地 效能定律管理顧問
0935-2971740983-554042

最近的選舉議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講總體經濟的營造環境卻比不上講個體經濟的接地氣如說有候選人講要蓋xxx國際中心來提升國際地位卻比不上另外的候選人說要多辦一些園遊會來讓麵攤可以多賣一碗麵可以多賺50元的人氣高為何會如此?姑且不論哪一個候選人講的是對或錯當多數人民的生活苦久了就會想「改變」不管喊口號的人是否有能力真正可以改變只要說到這些苦很久人民的心聲就會讓他們有共鳴及產生要改變的期待就像有客戶的老闆告訴我他們找了知名的顧問來輔導,過了幾個月後該公司不但沒有改變,還造成員工對顧問輔導產生極度的反感。因為許多沒有創業過的顧問老師會教別人如何創業或是沒有開過店的顧問老師會教別人如何開店的情況是一樣的當詢問到許多主題時這些顧問老師都會急著表達這些我們都會或說這些我們都有結果在實際執行時也只能在表面上的原則或講道理上打轉形成空談一旦深入地研討或執行到細節處很快地就可以看出這些顧問老師是否具有實務的經驗。這讓我想起剛從事企業管理顧問工作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客戶說:「這個/些我們都有啦」,甚至還有一點不耐煩的表示「已經有了何必再找麻煩!」如此的說法會讓我覺得你們既然都有了那我還能幫上什麼忙呢?也因此讓我感覺到有一點害怕及退縮不敢再多言但經過多年之後,我發現多數的中小企業其「有」跟「可以」或「好」是兩回事

就如同上一篇我們提到主管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的第二步就是解決問題要有四個構面多數的情況是主管確實有面對問題及去解決其中的部分問題,雖然有做到管理循環中的P(規劃)D(執行)但就是未能落實C(檢查或檢驗)A(修正再執行),造成問題只有解決了部分或未盡全功。就因為中小企業的員工平常都很忙於多元的事務及雜事當處理了一個問題之後就要趕快處理其他的問題很少會有主動追蹤及關注之前所處理過的問題其效益如何PDCA的道理其實大家都懂只是會有現實的限制而無法面面俱到造成問題會再重複的發生!因此實務上就是老闆要能親自督促及做到「會而有議議而有決決而有行行而有效」之指派跟催人員或是藉由外力來協助進行問題解決的成效監督與提出剩餘問題作持續的研討及解決為了確定問題是否有完全的被解決,就進入了問題解決邏輯的第三步如下

3.     結果量測
執行問題的解決方案之後總是要有解決方案實施後的結果或產出才不至於流於空談不過中小企業中還真的有很多情況是在會議中說一說或高談闊論一下就無下文了尤其是傳統的老公司有很多高階的老幹部他們認為如果沒有在會議中說說話則會顯得自己好像沒有貢獻或沒有面子就勉為其難地高談闊論一番或耍耍嘴皮子但在其心中根本就沒有想到要跳出來承擔責任的意願所以,既然前述解決問題要設領先與落後的關鍵績效指標KPI,那當然要有考核周期的概念來進行問題解決過程中或最後結果的KPI量測,才能判斷各個階段的KPI達成率或檢討KPI設定的合理性。問題的解決方案執行的結果或輸出的量測步驟包括如下

3.1    蒐集記錄
解決問題的過程/流程應習慣性地留下記錄可能有制式的表單或是只有手記的草稿均可總是要留下呈堂的證物(最好是量化的數據)才能讓包青天明察秋毫地還你的清白吧雖然顧問不斷地交代要留下紀錄總是會有許多人嫌麻煩而遺漏了許多應有的記錄或是把紀錄寫得不清不楚讓事後來看起來是一團霧水甚至連留下記錄的人自己也看得很模糊因此,不妨在解決問題邏輯的第二步就先把解決問題的監控機制(Monitoring)先規劃好,同時也設計好在執行的流程中應有的稽核點及其記錄文件或表單的格式,以專案管理的手法從中蒐集解決問題專案執行過程中的資訊或記錄,專案的負責人亦應審查所蒐集回來地的記錄是否合格所要求的標準?可在蒐集回饋的當下立刻判斷需不需要退回請撰寫人將所寫的記錄回去重寫或補足。

3.2    量測記錄
蒐集回來的記錄有可能是量化的數據也有可能是文字上質化的陳述如果流程或過程的步驟前後具有彼此的牽連約制(Constraints),則應定義前步驟所需達成的基本要求標準才能夠進行下一個步驟也就是領先指標的達成率必須要達到一個基本的水平才能夠放行其記錄做量化KPI的計算亦應有適當的考核期間並提供給稽核或跟催人員清楚地知悉以利適時地跟催與計算各階段所設定的KPI達成率是質化的陳述則需相關人等的可靠度評量以驗證有達到合格的標準如果問題是屬於品管的良率或系統的功能判定等則可應用許多母體或抽樣的統計分析工具,如品管的新舊七大工具與統計分析軟體等來進行記錄的量測也就是解決問題的成果的判定是不能夠等到最後落後指標的呈現才知道結果,因為到時候就算知道結果也已經來不及了,應該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就設立稽核點或是領先指標並及時給予量測。

3.3    量測判斷
量測記錄所計算的KPI達成率是以目標()做為比較的基礎有趣的是我常問學員如KPI的達成率是百分之102120130各是獲得多少得分數?通常他們回答三個百分比都是100那我會接著請問這三個百分比都是100分就等於這三個百分比是沒有差別囉?那做到百分之120130的人不就是多做了許多的白工?又如僅以合格或不合格作為結論那請問百分之59是不合格而百分之60就是合格囉?實際上這二個數字幾乎是一樣的但其結果卻是有天壤之別如此的計分或合格標準的管理模式是OK的嗎因此,量測的判斷也必須讓當事人了解是不是已經將解決問題的過程步驟做的不足或是已經做過頭了而造成問題的解決不夠徹底或是耽誤了整個問題解決的時效

3.4    結果報告
很多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點而忽略了團隊的線或老闆所要看到的整體面,認為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好,不去管團隊的成果,造成整體的成效也不佳。如果只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好了這也是公司對基層員工的期待亦尚可但是如果是針對主管幹部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如此是還不夠的,既然身為主管就必須以整體的目標為工作與解決問題的宗旨。因此,主管必須要求問題的監督或跟催人依照原訂的計畫時程,如實的報告問題解決的進度及結果還剩下多少工作或問題需要未來持續的作業或改善。然而中小企業有很高的比率是問題解決的進度並沒有辦法如當時約定的期間內完成解決問題的當事人總是會說他有多忙或被什麼事給插單而耽擱了造成許多問題的解決結果在多次的延期之後也就沒又繼續跟催或做回報了

盲、茫,其實有很多時間是自己可以安排擠壓出來的既然問題解決的結果或產出很難一次到位就必須做持續的改善這也是員工存在的價值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