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4日 星期三

老闆的管理個案集78---老闆解決產品問題的對話

林金地 效能定律管理顧問
0935-2971740983-554042

日前到客戶處進行企業管理輔導時,剛進會議室就聽到老闆在與研發部的同仁討論新產品的開發事宜,其中有一個新型的電子產品有一個難題就是該新型的外觀設計會比舊型的更精美小巧,可是會有散熱的問題。我湊前插上了幾句話,老闆很狐疑地望著我問道:「你不是念企管的,產品開發你也會喔!」,我回答:「雖然我不是電子技術人員,但是產品的改良與解決企管問題的創新原理原則是很類似的」。此刻,老闆很開心地邀請我加入一起研商新產品的開發對策與解決該產品的散熱問題。

首先,我引導研發部同仁設定新產品開發的:
1.   問題假設:空間大可多功能又容易散熱,空間小無法多功能且不易散熱。
2.   開發目標:小而美且功能多又無散熱問題的新機種。
亦請設計人員思考在新產品改良或創新時會經常碰到的衝突或矛盾:
l   工程衝突(同一個系統有二個屬性或參數之間的衝突),如新產品的空間想要縮小,但是就會導致散熱不良,新產品的空間必須要大才能有更多的功能,則其衝突的屬性包括有二個參數---溫度與功能。
l   物理衝突(同一個系統的同一個屬性或參數自我的衝突),如新產品的空間要小看起來比較小巧可愛,但空間也想要大才能塞入更多的功能,故新產品的空間想要小也要大,其衝突的屬性只有一個參數---空間。
l   理論上來講,任何一個工程衝突都可以轉換成物理衝突,工程衝突與物理衝突背後所談的是同一件事。
l   就矛盾的感受上,物理衝突會比工程衝突較為激烈,所以我們可以逐一的從解決各個物理衝突的方向作切入。

接著,我們判斷所要解決的物理衝突是屬於物理屬性、幾何屬性還是功能屬性?是否有機會透過這一些參數或屬性的加或減所產生的影響或各種材質條件因素的應用,來推翻問題的假設與發掘實現開發目標的解決方案,如:
l   與慢:快會讓機子變熱,慢就會讓機子比較不熱。
l   粗糙與平滑:粗糙會增加摩擦讓機子發熱,平滑會減少摩擦讓機子比較不熱。
l   厚與薄:厚的外殼較耐熱,薄的外殼較不耐熱。
l   吸氣與排氣:空氣的進出量也會影響散熱。
l   與推:操作的手法也會影響發熱狀態。
l   移動與停止:移動時自動充電,停止時不充電則可減少發熱。
分析愈多愈完整的資訊則有助於解決方案的取得與取捨,進而決定現階段所採取的對策。

或者,我們可以利用分離衝突需求(Separating Contradictory Demands)來思考,如:
1.          空間分離(Separation in Space),何處需要空間大?何處需要空間小?
2.          時間分離(Separation in Time),何時需要空間大?何時需要空間小?
3.          關係分離(Separation in Relation),要多少功能需多大的空間?要那些基本功能讓空間小?
4.          系統層級分離(Separation in System Level),那些模組要大空間?那些模組要小空間?
5.          參數分離(Separation in Relation)Y=f(X1,X2,X3…),控制影響發熱的X因素有那些?
透過分離衝突上的需求與控制影響發熱的因子,看能不能有一些解決問題思維上的靈感。

我們也作了逆向思考,如果無法突破技術上的問題,難道一定要開發開小而美且功能多又無散熱問題的新機種嗎,於是,我們進行了系統移轉(Transition to Alternative System)的思考,如過我們接受了問題的假設,不要想推翻它,而是改變我們原先所設定的目標又如何?占空間大的機種真的就賣不掉嗎?此問題假設所產生的衝突如果在另一個環境可能就會消失了,就好像某些高齡者覺得大手機比較好用,不一定要小巧可愛。因此,我們產生了許多評估的方案,包括:
l   機種1.尺寸小+基本功能+價格低。
l   機種2.尺寸小+功能多+價格高。
l   機種3.尺寸大+功能多+價格一般。
l  

並請行銷部加強市場調查的精準度,以利制定及調整不同等級機種的行銷市場區隔策略,滿足符合特定使用者不同的需求增加未來新產品的銷售量。

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

老闆的管理個案集77--- 老闆管理資深業務員的對話

林金地 效能定律管理顧問
0935-2971740983-554042

有一個客戶的老闆邀請我參加他們每周所開立的例行業務會議。剛開始參與的前幾周我並沒有表達太多的個人意見,免得自己因為在該產業的Know-how不足而捉襟見肘自曝其短。那幾周內我發現到老闆在與這一些資深業務人員開會時,總是在花很多的時間在討論獎金的分配方式,卻花很少的時間在檢討為何交易沒有成功的原因。經過幾周之後我開始建議老闆:「是不是應該要檢討客戶未成交的原因與分享業務員的成功案例?」。老闆有一點為難,於是請我協助他與眾資深業務人員進行討論。在幾次交手之後,我發現面對企業的資深業務人員來探討銷售手法其實是真有難度的,難怪老闆會面有難色。因為資深業務人員已經有太多過往的經驗,他們總是會運用許多成功與失敗的個案經驗夾雜來跟你論辯。如果顧問並非是在該行業有實際經營過且有成功的實績或是跟他們一樣是從事第一線的業務工作,實在也不容易說服這些資深的業務人員做某些程度的改變。

顧問唯一能切入的點是告訴資深的業務人員你的業績下滑是事實吧!你的老闆很憂心才找我們外部的人員來協助也是真的吧!那要不要冷靜的一起討論運用一些企管工具來找一找可能的改善對策。如果資深的業務人員一心只想把握時間去跑更多的客戶,認為上課只是在浪費他們去做業務銷售的時間,如此的心態若強迫他們來參加訓練或學習的課程,其效果會非常的有限。所以,當許多資深的業務人員被迫的來上課的情況下,唯有老闆在場時的課程才會讓這些資深的業務人員被迫的參與模擬互動,一旦老闆離開課程現場就可能就會立刻變成他們不願意開口互動而讓講師自己在唱獨角戲而已。於是,我會邀請其他部門的年輕員工一起來參與業務的討論作角色扮演,藉由年輕人的熱情或是發表年輕人的看法,來激發這一些資深的業務人員願意開口發表或指導來訪的年輕人,激盪一些討論的氣氛。

為什麼現在的企業普遍不喜歡聘用年紀偏高的人?明明資深的人員就是擁有比較豐富的經驗,可是在台灣的社會上就是不願意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原來最大的原因是在於高齡者普遍缺乏工作的「熱情」與持續改善的「精神」。就像我家前陣子買一台洗衣機,結果來裝機的是二位老先生(看起來約有60),看得出來他二老搬洗衣機是很吃力的,我還幫他們一起搬呢!過程中有一老還一直抱怨後陽台的入口太小,一副臉臭臭不太情願的樣子,工具放在我家的木地板上還用腳踢造成一些刮痕。此刻,我真的很不爽的開罵了,我直接問他們想不想幹,若不想幹就馬上給我滾!我並提醒他們:「年紀大了沒有關係,但是要有專業的道德及素養嘛!你們只用目視的就武斷陽台的入口太小,怎麼不拿尺出來量一量呢」。他們看到我發火了,帶頭的一老才趕快的向我道歉,專心的把洗衣機裝好。同樣的,如上所述的客戶,我也是建議老闆加入一些年輕的業務員進來,如此工作的氣氛馬上就改變了,資深的業務人員也立刻感受到競爭的壓力,對顧問我也變得客氣很多,比較願意配合公司的一些改善措施。

我們發現:「知識愈貧乏或是素質層次愈低的人,愈容易在沒有驗證的基礎下快速的亂下結論」。他們經常自以為是地說出:「只要怎樣怎樣就可以了、你應該要怎樣怎樣;才能夠怎樣怎樣!或是你就是沒有怎樣怎樣;才會變成怎樣怎樣!」。就像電視上有一個賣藥的廣告對話如下:
l   在公車上要下車的阿桑說:歐桑,你嘛腳手卡緊勒!
l   在公車上起身的阿桑回答:我都腳手沒力爬不起來啦!
l   在公車上的一群人就回答:這還不簡單,你都吃xxxxx丸就好啊!
「這還不簡單」這一句話真的是對的嗎?人的身體是一個多麼複雜的系統,就算吃了這一種藥丸能改善某些人腳手沒力的問題,難道就不會對某些人(尤其是有病在身的人)產生其他的副作用了嗎?若不去看醫師討論藥物的成分輔以儀器的診斷了解自己所欠缺的內容數據,而自行吃成藥是妥當的嗎?很多台灣人就是習慣口耳相傳來吃成藥或偏方,讓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累積形成了慢性疾病,最後讓台灣成為世界上洗腎人口最多的國家。

我在企管顧問領域工作做久了愈不敢靠一張嘴來隨便下結論,只敢提出持續改善的建議罷了!尤其企管顧問並非是企業內直接經營的老闆,也不是每天到企業內上班的員工,在無法全盤的資訊了解及掌握之下,難免會有判斷上的疏失。更何況你、我、他本來就是不同的個體,誰都不能要求誰要跟誰一樣,就算自己很有把握的勝算,也無法使用同樣的手法一模一樣的套用在別人的身上。故世間物是絕對沒有100%的,就像「易經」中的太極是陰與陽同時存在的,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只是比率上的問題,而且陰與陽是隨時在轉()動的。除非是違反了大自然的規律可以肯定的說那是錯的之外,要不然誰都沒有資格武斷別人的行為一定是100%錯的,這也就是中國古老智慧「易經」的基本精神。


現今世上有很多自以為是的人,會把事情看得很簡單或把話講的很自滿,就以管理的立場來看,這類的人還蠻令人討厭的。就如同上述有許多很有經驗的資深業務人員也經常有自以為是的問題,單憑過往的經驗就下結論而落入停滯不學習的狀態,無法隨著快速變動的社會進行相應作自我突破性的變革。當然,多數人也都期望過穩定的過日子,最好不要有風風雨雨的變數來打亂原有的規律。其實我擔任顧問的也不想擋別人的財路,儘量讓資深的業務人員可以維持現狀並顧及家庭生計。無奈景氣變化的很快,顧問也會被老闆要求去因應世局變動的挑戰,那就只好打起精神繼續作終身學習來應變吧!停滯不前的資深人員也要有被世界潮流淘汰的心理準備。就像「易經」也提醒我們要「盡人事;聽天命」,雖然人有一生先天的規劃(天命),仍需要加上後天的創造力(人事),才會有藉由後天的努力來改變命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