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老闆的管理個案集62--- 老闆謾罵與鼓勵的對話

林金地 效能定律管理顧問
0935-2971740983-554042

    記得在一場標案的簡報過程中,我們有報告了平衡計分卡(BSC)這一個名詞,當場就被在場的一位大學教授委員打斷,他直接了當的說:「平衡計分卡沒有用啦!」,造成我們在現場很錯愕與尷尬,立刻委婉地向該委員解釋我們只是把平衡計分卡拿來當作工具應用而已,才剛說一句話又被那教授委員打斷,他不聽我們的解釋,仍很不客氣地且自以為是的訓了我們一頓。此刻,我心裡想:「你這傲慢的傢伙到底有沒有實務經驗,身為教授卻不懂得基本的禮貌與尊重。就算只是一把螺絲起子,它可以修簡單的電器,也可以修複雜的飛機,怎麼可以看不起那支起子呢!更何況那可是知名的BSC啊!」。但基於那教授是評審委員,為了拿到政府的專案補助款,當時我們也只好忍氣吞聲,頻頻的說:「是、是、是」。很虛偽吧!是的,人生本來就是要忍受許多的無奈,「忍辱」是一種修行。面對那醜陋的官架子,其實心裡是很不爽的。當然,碰到如此的委員僅是一個特例,大多數的學者教授委員是溫文儒雅,對企業很客氣是很令人景仰的。

順道一提,很多被聘任當委員的學者或社會人士,他們在評判許多領域時,其實他們自己在該領域可能是壓根兒沒有實務經驗或經驗不足的,所以經常是憑著自己的想像作批判或是存著善意給予一些建議跟提醒罷了,也算是好事一樁。只不過這樣的好意也可能讓許多勇士產生了一些挫折感,也可能因此而抹煞了一些很好的創意,或者是打擊到本來具有衝勁的一群人們。有時候我常想:「失敗本來就是造就成功的過程」,一個創業或是一個新的策略其失敗率通常是很高的。如果有人想創業,你只要告訴對方可能不會成功喔!那你可能會比算命的還準,幾乎可稱是鐵口直斷啊!問題是什麼叫作成功?甚麼又叫作失敗?失敗可是成功的阿母呢!就算委員們評估後覺得不宜提供國家的補助款,也無須把話講死而讓申請人感覺到應該要放棄,何必給別人太多的負面壓力甚至是造口業。

尤其擔任顧問的我必須時常提醒自己與客戶老闆,應該懂得善用風險管理的技巧應用於決策中,嚴謹的解析風險與危害發生的機率或頻率(O)、風險與危害的發生容不容易被偵測(D)、萬一發生危害時的影響程度(C),然後計算風險評估值(ER=(O+D)*C),經ER值的計算與排行後,做可接受風險危害程度的取捨。只要確認風險是足以承擔的,就放手一搏吧。失敗又如何!頂多是當成功的阿母,別人的建議僅供參考,最主要的還是要認清自己。所以,現在只要有個人或企業想申請政府的補助案,我都會先協助他們做自我分析並完成營運企畫書,先能夠說服自己與周遭的員工及親朋好友,再決定要不要送審申請,就算最後沒有獲得審查委員的青睞,也無須懷憂喪志,畢竟3~5個委員也只不過是占所有員工及親朋好友中的少數而已。況且,每一次提案或計畫書的討論過程與內容的完成,都是多位員工集思廣益與構思的組合,也唯有透過各種獎項或補助專案的申請,才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做到跨部門及跨功能的整合,也讓這一個企業或組織單位更進一步的認識自己或彼此部門之間的差異及重要性,在一次又一次的團隊合作互相腦力激盪下而造就共同的成熟與成長。因此,我會鼓勵每一個客戶儘量的申請各類獎項或相關的計畫補助專案。

說到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 BSC),是由Kaplan & Norton1992)所提出,上述那教授委員那麼不屑,直接論斷平衡計分卡沒有用,其實是很不妥當的。更何況管理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學企管的我們,應該要尊重及感謝有這麼多的企管大師前輩,願意發表許多企業管理上的論述,讓我們這些後輩可以學習並當作輔導企業的工具,是應該相當的感恩才是啊!怎麼可以像那如此的狂妄的委員否定別人的貢獻呢!即使是自己應用那些論述的成果不佳,也應該檢討自己的功力不足才對嘛!對我個人而言,BSC的論述邏輯是很棒的,也是很實用的,透過別人的論述再仔細地體會,然後轉換成自己有用的工具才是正途。

我的客戶中就有許多自以為是老闆,經常把員工當作是小孩般的罵得很慘。剛開始我有一點存疑,這樣的罵是對的嗎?罵真的會提升品質嗎?觀察了一陣子之後我發現:
l 老闆罵員工會變成是一種習慣,會經常在未釐清事實的真相前就先開罵了。
l 老闆罵員工會變成是一種習慣,會在員工報告的過程中打斷插話先開罵了。
l 老闆罵員工會變成是一種習慣,久而久之連鼓勵也是用罵的方式不清楚了。
l 老闆罵員工會變成是一種習慣,原來「溫柔的罵」其實是一種另類讚美了。
l 有一類員工是被罵得很不爽就會與老闆辯論爭吵,通常這樣就很快離職了。
l 有一類員工是老闆你罵你的,我當作沒聽到,愈被罵愈皮,習慣也就好了。
l 被罵得很慘而未離職的員工中,有發薪水就OK 就算被誤會也不想反駁了。
l 被罵得很慘而未離職的員工中,有比較高比率的員工是屬於較無主見的人。
l 被罵得很慘而未離職的員工中,有比較高比率的員工是屬於忍氣吞聲的人。
l 被罵得很慘而未離職的員工中,有比較高比率的員工是屬於能力較弱的人。
l 被罵得很慘而未離職的員工中,有比較高比率的員工是屬於家有妻小的人。
l 如此企業的員工進步會很緩慢,我建議老闆保重身體健康成為有耐性的人。

當客戶的老闆在罵員工時,通常我不會火上加油,也經常幫他們緩頰一下。雖然有一些員工真的很混!也很想罵他們幾句,不過基於自己是局外人(Outsider)就算了。不過,我對同樣混的這批人也做過實驗,我用讚美與鼓勵的方式請他們協助完成一些交辦的任務,發覺效果遠比責難來得有效喔!之前,老闆用罵的方式,若該完成的事期限已到而員工說沒有做完也不會怎樣,大不了就再被罵一次而已。而現在,顧問交辦的事會比較積極的找時間配合。看來對年輕人還是恩威併進以鼓勵的方式會比責罵來的有效。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老闆的管理個案集61--- 企業員工知易行難的對話

林金地 效能定律管理顧問
0935-2971740983-554042

    最近政府取消了外勞到台灣三年就要再回去然後才能再回台灣的政策,讓仲介公司少了很多油水。這就讓我想到有一次去幫一家做外勞仲介的公司上課,簡報檔中有show出一些企管名詞,如BCG矩陣、SWOT分析、KPI管理、BPI流程等,台下的學員就很不屑的說:「這些我們都知道了,有沒有新的東西?」。之後,我了解他們之前也有上過一些企管的課程,所以對這些名詞並不陌生。當場讓我思考要不要繼續講下去,乾脆直接點名請他們來解釋這些名詞的內涵。連續問了三位與會的員工,不是答不出來就是講的離離落落,甚至還見笑轉生氣的說:「我們比較喜歡透過玩遊戲方式來學習管理」。看吧!又是一個人性的徹底展現,明明是一知半解,卻執著於表面上的名詞文字,未必有深入內涵的理解。之後,我也有設計了一些企業管理的遊戲來符合某些客戶的需求,也確實透過了企管遊戲的搭配,對某些業別或特定的主管對象可以達到學習效果的加分。

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或不會做」,即知易行難。因此,在多年的經驗之後,我現在對企業客戶的輔導或課程設計都會包含「理論根據+思維邏輯+實務操作」三大主軸的交互應用。因為如果沒有知名企管大師的理論作為講話大聲的依據,又如何壓制那一群自以為是的傢伙,若只憑經驗來講大道理難免會爭論不休,畢竟每一個人的成長背景不盡相同。我個人認為思維邏輯是最重要的,只要學員們想通了整個來龍去脈的因果關係,接下來實務的操作就帶得動,就能避免只是空談。也唯有實務操作的演練,也才有機會達到說、寫、做一致的境界。畢竟現在這個社會中,會說的人比會做的人多得太多了。

即使有說、寫、做一併的演練,我仍必須再提醒與會的員工學員:
l   說了不一定會聽
l   聽了不一定會懂
l   懂了不一定會做
l   做了不一定會對
l   對了不一定會久
就算學員完成了上述「理論根據+思維邏輯+實務操作」三大主軸的交互應用課程,又有多少學員可以督促自己堅持的落實下去呢?

這也是我們經常看到許多會唸書的小孩與不會唸書的小孩的最大差別,也是我在有了年紀之後,回想起自己在年少無法成為會唸書小孩的自我反省。我們看過會唸書的小孩,他會把身邊有的每一本數學參考書中的每一道題目都做過3遍以上,才會覺得自己有唸書可以參加考試,要不然他就會很緊張的認為自己還沒讀好書。反觀唸書較差的小孩把書本中自以為是重點的內容大致看過,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說書讀好了。然後考試之後成績發下來,就會有同學酸言酸語的說,唉喲!你看他說還沒有準備好就考100分,而我們說有準備的才考60分,這個人真是口是心非啊!然後,那可憐會唸書的小孩就會被刻意的拉攏成為要求作弊的共犯,若不從就會被排擠,最後形成會讀書的小孩在一起與不會讀書的在一起,成為有區別的各自小團體,也造就了所謂的好學生與壞學生。其實,不是好與壞的差別,只是每一個學生對功課準備好的標準不同罷了!

當然,唸書的好壞或學歷的高低與「做人」的成功不一定有正相關,甚至我發現唸書特好的人自私的還不少,部分的高材生經常會習慣性地要爭取第一名而不願意分享,也不太會服從別人所給予的約束或管制,甚至養成了勾心鬥角的心機而不自知,這是在目前的升學制度下所培養出來競爭模式的結果。相對的,如果有高材生願意分享,也懂得落實團隊合作的真諦,很快地就會看到他們在組織中優異的表現與嶄露頭角。會唸書的小孩不用大人講太多,他們會自動自發地寫完功課,也會自己去圖書館找資料不用大人太多的操心。這樣的人格特質反應在「做事」的工作上也會被許多大企業所歡迎,老闆不用太操心,這等人就會自動自發地完成相當具有水準的研發與工作表現,所以許多高科技的創業老闆也是屬於這一類型的人。

只是老闆難為,若不是資金雄厚的大企業又如何提供可聘用高材生的誘因,所以經常是老闆苦口婆心地講也好、罵也好,甚至是騙也罷,不斷地在會議上講大道理給員工聽,要求員工達到老闆所期待的理想目標,而結果卻是再一次與再一次的講、罵或騙。事實上,經常是老闆自己迫於無奈,心有餘而力不足而無法心口合一。很明顯我的客戶例子是老闆明明知道行銷與品牌非常的重要,也要求行銷部門配合顧問做好明年度的行銷規劃,而當行銷部門端出行銷規劃在開始討論預算時,老闆就開始退縮並大砍預算的編列。我心裡想這一個老闆明明就是要省荷包,為何要愛面子不跟行銷部門清楚要在多少預算內做行銷規劃,免得行銷部門又做了白工,甚至還挨了一頓罵!我也曾經向老闆分析過品牌行銷的基本開銷,而老闆的心中也很清楚沒有足夠的行銷預算就甭提品牌的塑造。但是又何奈!資金是多數老闆心中的痛啊!

既然知易行難,我會協助客戶將認「知」的部分拆解,以「心智圖」的工具來展開呈現,再透過矩陣分析逐一解析每一條心智路徑上各思維的可「行」性與難易度並做排行,經取捨後再逐一執行做得到的部分,至於目前做不到的部分也暫時不必勉強,只要公司上下有共識即可。建議主管們應儘量減少自以為是家長般的向部屬講大道理,譬如:只要我們齊心協力就可以無堅不摧與無功不克等這一類的語言,或是用簡短的一段詞或一句話來喊口號。就像父母親如要每天告誡小孩要用功讀書將來才可以如何又如何。倒不如直接花一些時間來陪小孩一起共同讀書學習來得實在,有道是言教不如身教。因為現今這一個現實的社會,用精神的激勵已經不及實質金錢的鼓勵,年輕的一輩已經不吃以前的那一套了!乾脆明白的指出每一項任務的5W2H1A(那些人應在甚麼時機、在那些地方、用什麼方法、做哪些事、要到什麼程度、如何稽核來確認有達成任務的目標與達成目標後會有哪些實質上的回饋)並賞罰分明來得實在。


只是很遺憾的,很多老闆或經理人很喜歡談Why to do,而沒有談How to do。所謂的How to do並不是要老闆提出如何做的細節,而是要具有領導力,帶領各級主管找出贏的對策,而不是只談空泛的目標與期待而缺乏相對的方法或實際的行動作為,形成畫大餅的空談,講道理的人多而做事的人少,又陷入知易行難的人性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