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老闆的管理個案集52--- 老闆對B型企業認證的對話

林金地 效能定律管理顧問
0935-2971740983-554042

    輔導客戶導入ISO 14001之後,老闆拿了一份「B型企業」的粗略文件,要我評估看看他們是否需要導入B型企業的認證。頓時令我愣了一下,我曾經輔導過25家身心障礙者的非營利組織---庇護工場,當時有提倡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議題,也有稍微看過B型企業這一個名詞,之後的幾年就很少聽到。坦白講,我已經對它淡忘了,如今,居然有客戶主動提起!通常我在客戶面前不會因為自己是擔任顧問就假裝甚麼都懂,我告訴老闆我需要回去整理一下,再向大家報告與討論該客戶導入B型企業的可行性。

經了解,B型企業的宗旨可令人振奮啊!真是佛心來著,但也覺得很不可思議,真希望將來台灣有更多的企業能邁向B型企業的認證。在此,除了與客戶分享外,也想藉由本文讓更多人認識如此偉大的企業概念。話說2007年,非營利組織「B型實驗室(B Lab)」於美國成立,提供第三方客觀的B企業認證,致力於推動「重新定義企業成功」的全球運動。B型企業強調企業要重視的利益(Benefit),不是只有股東利益,是還有勞工、環境、社區、治理、社會公平等。B型企業的標章,目的是敦促企業在營利之外,利用創新、速度和成長的能力,讓社區不再貧窮,建立更穩健的社會,重建環境,並鼓勵人們為更崇高的目標而工作。注意喔!不只是要維護公司周邊的環境與照顧公司自己的員工而已,還要照顧公司周遭社區的人,包括不在公司內工作周遭各式各樣的鄰居喔!也不只是捐一點錢就好了,還要被檢驗是否有真正的去照顧社區的他們呢!

當我們說要幫助弱勢的社會責任概念時,也只是針對弱勢而已,而B型企業雖然也重視社會責任,但會更強調經營成果的「共利分享」譬如目前有揭露的企業案例中,有的將85%甚至是100%的營收直接回饋給員工、採用環保原物料製造商品並捐出部份營收給環保團體投入自然保育與復育運動、大量起用女性擔任主管或讓女性員工持有公司95%的股權、雇用當地的少數民族或低收入婦女等。以簡單白話來講,就是真正做到老闆有賺錢讓大家來分享。雖然很多老闆都講過類似的話,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位呢?通過B型實驗室一系列嚴格的標準檢驗之企業,可說是兼顧獲利、公平、公益的新型態企業。

B型企業的認證必須先到B Lab網站填寫效益影響評估問卷,題目約有300多道題,包含員工、環境、社區、公司治理等面向,總分為200分,多數公司的得分只有在40-60分左右,80分為通過B型企業認證的門檻。接下來,B Lab會與申請人、公司負責人或員工進行電話訪問,確認問卷填寫的內容屬實,並要求繳交相關證明文件。取得正式認證需繳交500~25000美元,收費視公司的規模與營收而定。此外,B Lab每年會隨機挑選企業進行實地訪查,也每2年會進行一次再評估,以維持認證資格。

獲得B型企業至少有下幾個好處:
1.        容易吸引人才。
2.        增加員工的忠誠與投入度。
3.        提高品牌可信度與顧客信任度。
4.        增加曝光機會。
5.        吸引投資人。
6.        享有同為B型企業的合作夥伴的優惠。
目前全球約有770個獲B Corp認證的企業,遍佈27個國家。不過根據2016-03-28 聯合報的報導,台灣只有6家公司通過B型企業的認證。

談到這裡,客戶的員工就反應:「怎麼可能有這種好的事,我們公司是要賺錢的,又不是在做慈善事業,這B型企業也太理想化了吧!」。是的,但這樣的理想確實是B型企業運動努力的願景。此時,老闆也跳出來說我們目前是沒有能力做到B型企業的要求,但是我們可以思考如何增加對員工家庭的照顧,並交代我幫他們檢視一下目前的作法是否有再提升的機會。其實我這一個客戶已經有讓員工入股且也有提撥經費作為員工家庭小孩的獎學金,也算是蠻有心的了。於是我就招集管理部同仁一起來做深入的研討,評估還有那些可行的方案與行動來實現老闆的期待。所以,我的客戶目前也只能把B型企業的認證當作是未來的努力目標。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老闆的管理個案集51--- 食品產業安全認證的對話

林金地 效能定律管理顧問
0935-2971740983-554042

    輔導近50家食品業者以來,發現稍具規模的食品工廠幾乎都有HACCP或是ISO 22000的認證。一般取得認證都花一年或半載以上的時間,可是奇妙的事,居然有食品業者只花一個月的時間就拿得ISO 22000的認證(備註:該食品業者為10人以內的食品製造業)。這不禁讓我想到:「又是一樁業者不想花大錢;輔導顧問想賺小錢的投機取巧的案例」。沒有錯,從事企管顧問的我們,手邊一定有許多輔導過現成的範例文件可以拿來當樣本讓業者參考,如此既可節省業者許多輔導的時間,也依此來降低輔導成本。甚至,輔導顧問會以此降低輔導費用的手段來削價競爭,搶奪為客戶輔導的機會,這都時有所聞,也是在景氣不佳下避免不了的常態。

因此,我們常常發現到有一些國外的好商品或新的觀念及知識,一旦被引進到台灣進行推廣或銷售時,很快地就會被「玩」到沒有利潤的原因,或者說好聽是被我們很快地發揚光大。就如同ISO 9001的認證從剛開始超過百萬的輔導費,數年間降到現在有人的輔導費報價還不到5萬元的慘狀。這要說我們台灣人是特別的聰明呢,還是說此等人只是短視近利而已。這些快速通過ISO 22000認證的食品業者,經了解主要的原因是在被通知如果他們沒有取得ISO的認證,就無法繼續接單做生意的緣故。如此固然值得同情,不過這是食品安全的問題,應該不能如此草率吧!

很明顯的狀況,當稽核此業者ISO 22000的程序書內容時,會發現他們很多是沒有符合說、寫、做一致的精神,甚至他們的員工還不知道他們自己的程序書是寫啥內容?可見這就是抄來的嘛!因此,我會提醒該食品業者的老闆,為了通過政府的稽核或做生意的要求,想要快速取得HACCP或是ISO 22000的認證是可以理解的,顧問當然也有義務要配合客戶加速的取證,才不會影響公司的營運或喪失商機。只是一旦業者取證後,老闆還是要認真的檢視現有的作業內容,是否有真正的符合該食品的法規與ISO的品質要求。最好是請顧問在協助取得認證的過程中,同步診斷出業者實際上應該補強的作業改善內容及食安的管控重點,在快速取證之後,仍可持續改善去補足診斷出的缺口,不應只是應付取證的心態而已。還好該食品業者的老闆在與我溝通之後,是願意進一步的檢討與修正說、寫、做不一致的作業內容。

對於落實食品安全的控管,以中央廚房為例,至少要先滿足食品GHP(Good Hygienic Practices良好衛生規範)基本要求的九項管理標準作業程序書,包括:
1.   衛生標準作業程序
2.   製程及品質管制標準作業程序
3.   倉儲管制標準作業程序
4.   運輸管制標準作業程序
5.   檢驗與量測管制標準作業程序
6.   客訴管制標準作業程序
7.   成品回收管制標準作業程序
8.   文件管制標準作業程序
9.   教育訓練標準作業程序

光看如上必須制定的作業程序書就很難在短短的時間內完成,更不要說還要加上食品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它強調人(man)、機(machine)、料(material)、法(method)四項評核重點,簡稱 4M
1.   人的管理:強調餐飲與食品從業人員之健康、衛生及觀念。
2.   機器設備管理:強調場所硬體規劃、清潔度分區及危害點監控情形。
3.   原物料成品管理:強調符合優良生產規範 GMP(備註:2015年之TQF標章已取代GMP標章)CAS優良食品或其他經管制之食材及可追溯來源。
4.   文件及記錄管理:強調「說、寫、做」一致,要求建立標準作業文件SOP、確實記錄並可追溯成品。
HACCP是先分析食物製造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危害,於製程中尋找重要控制點,在製造時即予以控制,使危害不致發生於最後成品內的危害預防系統。

HACCP之七大要素為:
1.   確定和評估潛在的危害
2.   判定重要管制點
3.   為每一個重要管制點建立管制界限
4.   建立監控系統以確保在控制之內
5.   建立矯正措施。
6.   建立適切的記錄及書面文件
7.   建立確認此系統的方法
依此七大原則的應用,又產生了建立 HACCP 計畫的12個步驟。

總之,如果你不是食品業者,分享以上的基本概念即可,況且ISO 22000又幾乎是食品業的ISO 9001ISO 14001HACCPGHP的總合體,再寫下去只是讓您感覺到更複雜而已。但如果你是食品業者,那恐怕就無法逃避了。根據個人的輔導經驗,我覺得食品業的輔導是相對複雜的,因為食品的種類太多分類也太廣,相關食品的法規或管理辦法繁多,不同食品類別應該不適合用抄襲或套用的方式來想通過食品安全管理的認證。為了國人的身體健康及顧問的使命還真是不能輕易的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