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地 / 效能定律管理顧問
0935-297174、0983-554042
我在前一篇(48_老闆感嘆員工素質的對話)中提及員工的素質,馬上聯想到的是員工的教育訓練,一般教育訓練的內容大致上可分為:
1.
顯性的知識技能
2.
隱性的人格特質
經驗告訴我們,顯性的知識技能可以透過考試或實際演練來印證教育訓練的成果或給予證書;至於隱性的人格特質就不太容易看出教育訓練的成果,所以,我經常提醒老闆,與其想要找一個不適合的人,想再透過教育訓練去改變他,倒不如直接:「找對的人來做對的事」。偏偏許多老闆會礙於現實的考量,期待其主管或幹部能夠透過教育訓練,變得更積極主動、更有創新及創意、更有智慧及聰明一點,結果大部分的老闆都會失望。因為,如果是學習知識技術,只要有時間及學員也願意配合教育訓練的話,還有學成的可能。但是,如果想要透過教育訓練去改變一個人的人格特質,不但需要很長的時間,甚至絕大多數的人一旦成年定型後,幾乎不太可能會改變。
明顯的例子是在學校的學生,班上成績好的或成績差的排名,大部分直至畢業時也沒有太大的變動。也就像上一篇我的文章中我所提及的家裡小孩在國中及國小階段的時候,會唸書的小孩自己就自動會把書唸得很好,不愛唸書的小孩用打的或用罵的也沒啥用,還是要父母親一起陪讀、共同學習分享、導正小孩的學習方式,並施予適當的激勵,讓小孩可以提升學習態度或興趣,尤其是適當的激勵對小孩信心的增進會有很大的助益。如此,才有機會提升小孩在校的成績(PS.雖然好學歷不一定將來會有好的工作成就,但是好的「學力(學習力)」肯定會為將來帶來好的工作績效)。也就好像許多人在教堂或在法會中會以師兄與師姊相稱,完全是一個善心人士的表現,他們一旦出了教堂或法會結束回到原本的生活環境之後,又立刻恢復到原本斤斤計較的本性。同樣的,這也可以從許多犯罪人員從監獄被肆放之後,會再犯的比率很高得到印證:「要改變一個人的人格特質真的很困難」。
很多講師經常是自己在騙自己或為了講師費而自我催眠,認為自己所開的課程才是最棒的,對學員會有很大的助益。雖然事實不一定是如此,不過這也是想成為講師所必要的教學相長過程,只要願意分享或奉獻的講師或老師還是令人感佩的。人性上,大多數的人都喜歡扮演老師或講師的角色,喜歡對別人講道理,卻很少檢視自己或真正對自己作變革。試想,如果講師自己做改變是很困難的,又憑甚麼期待別人會因為上你的課後會有所改變。我也經常跟許多講師分享,請他們看看家人或周遭的朋友,有哪些個案是因為曾經上過你課程或聽過您所說的大道理後,而有明顯的行為改變或心靈成長的。真正令我感動的反而是宗教的牧師與法師或有一些心靈導師們,他們可以在沒有酬勞的情況下無私的奉獻,長期的且不怨其煩的講了又講,一直講他們所信奉的真理或道理,他們期望所有的人在某天都會變成善人與好人,那怕那機會是非常的渺小。或者我們從電視上看到的報導,是讓我們感受到現在的社會壞人好像比以前更多了(PS.順道一提,我真得很厭惡現在的電視新聞每天不斷地且重複的在報導一些社會負面的新聞,甚至還故意地把犯罪的新聞渲染或誇大,唯恐天下不亂,真糟糕! )
也如同佛教法師教我們要有慈心應該吃素不要殺生,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可是大多數的人一但肚子餓了,就開始找理由來說服自己繼續吃肉。因此,如果老闆只想花一些教育訓練的費用開一些短期的訓練課程就想提升員工的素質,可能失望的機率會很高。與其講大道理期望改變別人的人格特質,倒不如給別人有足夠的誘因,設定明確要驗證的知識或技能,作為教育訓練的主題,而別人也可能因為利之所趨或對自我的期許,而願意針對特定的項目做短期的配合。如果沒有針對企業的需求作嚴謹的分析與規劃客製化的教育訓練主題,光是短期的制式教育訓練是很難有明顯的效果。
我個人尚未到達宗教的牧師與法師不收酬勞無畏奉獻的境界,我很務實的希望能夠幫企業老闆解決真正的問題,獲取應有的酬勞養家活口。所以我想走的是企業管理顧問路線,除了當講師,最好是能了解企業老闆真正的需求,盡心盡力去協助老闆解決他們在企業管理上的問題,如此會更有趣。下一篇:50_有效的企業教育訓練對話,再來向大家報告什麼樣的教育訓練規劃比較有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