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老闆的管理個案集133--- 老闆調校生產管理的對話(2)

 林金地效能定律專業管理顧問  jd0935297174@gmail.com  0935-297174


同上一篇提及一個已經通過ISO 9001多年的客戶,他們最近也招募了幾位在工廠端作業的新進生產部人員,也想藉此重新檢討與改善目前在生產方面的相關問題,以利更新之前所寫過的生產管理程序。於是我們在研討1.訂單的輸入及2.產銷的協調之後,接續如下:

 

3.  資材的供給:

3.1   生管:

因為前述ABC組合訂單的內容異動或有抽單及插單等狀況時,都會導致很頻繁的產銷協調,造成大生管(公司端統籌期間的產品生產排程)及小生管(工廠端配合產品生產排程的細部製程排程)所排出的生產排程計畫也必須隨之頻繁的變動。通常ERP中的MRP/LRP會有MPS主生產排程,對於大生管的負擔可能還好,但是多數的ERP中是沒有CRP產能需求規劃的工具,如此對於小生管為了要應付變動所需不斷重複進行的細部製程排程會非常的辛苦與忙碌,甚至最後會造成大小生管之間的生產排程計劃無法一致的連結(各排各的生產排程計劃)。如此對於廠長會造成許多困擾及花很多溝通成本向公司端作溝通與解說。

3.2   物管:

也因為小生管所排出工廠端細部的製程排程頻繁的異動,導致真正的用料時間點會飄移(無法準確的通知物管人員的備料時點),讓物管人員不易掌握正確的採購時點來符合JIT的物料供給以利減少庫存。就採購作業而言,太早採購原物料會變成庫存;太晚採購原物料則會有缺料之虞。就以人性而言,物管人員為了避免缺料而被罵,乾脆就提前採購原物料,同時也為了怕麻煩,就以大批量採購會比較便宜之省成本的藉口,一次買多一點,如此就容易造成庫存的壓力與呆料的問題。待在經營會議中被檢討庫存過多時,生管與物管人員彼此之間就會產生爭執或互相推諉責任。

 

如上所述的現象與問題在製造業是常態。因此我會建議客戶考量公司的資材管理政策、產業特性、訂單等級、產品別、可動用的資源等,共同討論出:「一旦排定了細部的製程排程之後,除非有必要的特殊情況,在一定的期間(一周或數周)內不可以變動,以利原物料的採購與供給」。另外,依據ABC的物料分類(依據物料的價值、交期、體積、重量、成分與採購的難易度等考量因素予以分類),訂定安全存量及盤點管理辦法,包括呆料的替代性評估,經由MRP自動帶入替代料使用順位的計算,儘快地將呆料去化。

 

4.  庫房的管理:

4.1   儲位

庫房(主倉)的儲位/架位規劃是否有改善的空間,會不會有某些儲位有太多的閒置空間;或有某些儲位/架位的空間不足而擺放到其他的地方,甚至放久了而忘記擺放在哪裡?WIP在製品是先入庫房再領出,還是直接擺放在作業現場即可,則現場也視同是倉庫(副倉),有無列入儲位的編號與管理?至於小體積、小數量或進出非常頻繁的品項,是否要有固定的儲位/架位還是採取隨機儲位/架位?若儲位/架位有變動,是否可以做到及時的更新儲位/架位資訊,以利再次正確與快速的存取?製程用料若有更換或使用替代料,是否有及時且很清楚的做紀錄並讓MRP作正確的庫存量計算?庫房品項的進出與存量是否都有double check的機制。

4.2   進出

邀請主管在隱密處觀察與記錄目前原物料、半成品與成品的進出狀況,是否有閒置損失(七大浪費-等待的浪費),如領料人員是進入庫房與撿料人員一起共同備料,還是在外等待領取?與相關人員共同研討領料人員進入庫房與撿料人員一起共同備料的優缺點,如領料人員進入庫房會不會打亂了庫房管理人員的倉儲管控模式?若領料人員不進入庫房與撿料人員一起共同備料,會不會讓撿料人員花太多的時間在作業,而讓領料人員在庫房外空等待?若領料人員在庫房外等待,是先去抽根菸再回來還是一群等待的人員在聊天?待顧問與主管觀察了一陣子之後,算出領料人員平均是花多少時間在庫房外等待?如此對於生產或製造會有多大的損失?

 

為了及時掌握品項實際的存量與擺放的位置,我建議將儲位/架位的區位與編號及儲存的品項都列入電腦的管理,並且關注每一次的盤點誤差會不會有很大的差異?只要實際的庫存數與盤點的數量差異過大,就應該追溯期間內每一張製令的用料紀錄(包括更換或替代用料)及庫房的進出紀錄。經驗告訴我們,通常就是那幾個特定的對象,由於個人的作業習慣未遵守SOP的要求,才重複的發生同樣的問題。故寧可花更多的時間找出庫存數與盤點數差異的真因並予以徹底的更正,才能避免同樣的問題持續的發生。

 

對於庫房品項進出的時間等待問題,我會與客戶共同評估是否可以做到「事前的備料與生產/製造前的發料」,也就是將領料單提前交付給庫房,以利提前做好備料的作業。若當天的生產/製造單位需要用料時,無論是原料、半成品或相關配件等,來到庫房處立刻可提取,無需等待,甚至在生產/製造的前一天,就已經將所需的用料等,分發到相關的生產線或工作站,讓生產/製造的作業人員在上班時即可開工,無需等待。如此的運作模式,對大廠而言已經是簡單的基本動作,但是對於小廠因為資源有限還是會有一定的難度,雖然無法一次到位,也建議應循序漸進直至實現目標為佳。

 

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