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以往,發現到有很多同事或朋友包括我自己在內,因為當時在當下的工作不順意而離職,結果後來觀察他們或自己在異動之後並未帶來明顯命運的翻轉。在原公司上班時不太順利,轉換到另一家公司時好像也沒有立刻改變好到哪裡,也還是在面對另外一種不順的日子。於是我在想如果一個人在當下或某期間注定是必須面對許多磨難,在轉運期尚未來到之前,好像到哪裡都一樣!不知如此的觀察與判斷正不正確?是故,現今如果有人想離職來問我的看法或建議時,我會建議在離職前不妨先跳出自我,以扮演一個客觀的第三者的角色來看看自己,分析並作審查一下在現有的工作中有那些優點又有那些缺點?哪些是屬於產業、市場、地理、公司、工作或同仁之間等等之「環境的問題」;又有哪些是屬於「自己的問題」?若離職後到新的公司那邊有哪些是屬於明顯環境上的改變?譬如從小公司轉換跑道到上市的大公司或從本土公司轉換到外商公司等,諸如此類的轉換可能就會有比較明顯的改變,但是通常這樣的改變也必須配合自己需要成長的條件才有機會。如果不是如此或自己的問題並未有突破性的改善或提升,則轉換到變動不大的公司類型,恐怕還是要繼續面對一樣的苦痛或是不同類型且一樣不爽的遭遇。
如上所述,老是在批評環境或是怨嘆都是別人的錯也不是辦法,總是要想想如果環境或是別人都無法改變,倒不如改變一下自己看看會如何?有一個實驗會很明顯的,如你討厭一個同事(不管男生或女生),有一天你看到他時就說:「某某某,你今天的洋裝(或打扮)或襯衫很漂亮或很好看喔」!你會發現該女生或該男生會立刻會展出笑容或露出微笑,然後講一些應酬話如:「沒有啦!這件衣服只不過是…」,或是會積極的回應如:「我告訴你喔,這件衣服是在xxx買的,如果你有興趣…」。從此,原本你討厭的這一個同事(不管男生或女生)就會對你好很多,甚至有可能會變成真正挺你的朋友。同理,應用無論是讚美或是你忽然帶一份小禮物或是好吃的小物給你所謂不喜歡或難相處的對象,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此般狡猾的技巧不管是看宮廷劇學來的還是心理學教的,這真的很管用喔!不妨為了策略目標的考量可以放下身段或拉下臉甚至是偽裝式的試試看。在檢討企業轉虧為盈或是反敗為勝的策略思維上亦是如此,身為上班族(尤其是主管)不妨自我分析與審查一番,看看身為員工的自己到底應該要有甚麼樣的心態或作為呢?如下一樣的從員工在「心態上」與「實作上」二個構面來研討:
一、心態上
1.
斷貪念
佛教講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僧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其中「求不得苦」可能是眾苦之源,亦指想要到而得不到會很痛苦。記得多年以前有一個年輕的同事家裡很有錢,有一天我們在停車場看到一台BMW車很漂亮,當時的我們還經常為了要不要多加5塊錢讓中午從排骨飯改成雞腿飯而猶豫不決時,那小子居然說他也要有一台這樣的車…。過幾天,我們發現他老爸居然幫他買了一台同款的BMW車開到停車場,讓我們都羨慕與忌妒不已!幾天後又在停車場看到他的車,我們正在讚嘆這車真漂亮的時候說道:「這車很酷很拉風喔,改天借開一下吧…」,沒想到那傢伙卻沒有什麼表情,他只是轉頭去看停在左邊幾隔處的那一台新上市的賓士車。看來他又開始不知足的起心動念了!無止盡的貪念只會讓自己無法平靜且更不快樂而已。如果老闆與員工都可以體會到公司已經是一步一步的正在進步與改善是很讓人興奮且感覺是很棒的,自然公司的老闆與員工們就會更扎扎實實的投入更多心力於公司的經營與管理的心力且心無旁騖,也就不會太焦慮地去羨慕或是去乞求要更快速的取得財富,這也是經營企業的樂趣。
2.
少固執
總是有一些人會說:「我是一個很有原則的人;所以我必須堅持不能破壞原則…」。但經驗告訴我,除非是聖人有以死明志的勇氣或是高僧極有修為之人以外,大多數的人會講堅持原則等這般話,大概是吃苦太少或挫折的經歷不夠多使然。因為人生有太多的事情與變數是不可控的或是情非得已的,又有多少人真的有本事要求一切要按照自己的原則堅持絕對不能改變呢?就如同一個組織中常有自以為是的員工,挾著某些的原理原則而不知變通的堅持己見,造成部門之間溝通不良。或者,常以「你們」、「我們」、「他們」、「有些人」或「某些人」這類的字眼在作掩飾性的隱射或辯護。譬如:如你們部門/工廠哪裡哪裡不對、他們都不按規定來執行、或我這樣的說或堅持都是根據…我這樣的做有甚麼不對…或是政治人物也很喜歡用這類的用語。再加上許多部門的主管又有習慣性的維護自己部門的人,造成主事者或老闆在溝通協調上很頭痛,想主持公道都很為難。身為顧問的我如果碰到類似的狀況,第一步我會很不客氣的說:「你們、我們、他們到底是不是同一家公司?請先改掉這種表達方式,可以直接說xxx部門或直接指名xxx人,無須拐彎抹角的搞神祕…」。接著,就會利用解決問題的技巧來釐清問題的真相。可是,這些自以為是的員工經常是固執己見而不易溝通。當顧問提醒他們:「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的員工經常是多工且要具有彈性才能解決複雜的問題」時,這些自以為是的員工仍然站在自己的本位主義,不知自我反省或死不認輸的讓整個溝通的過程進入尷尬的窘境。而當老闆或顧問逼不得已要講一些嚴厲的言詞或開罵時,這些自以為是的員工會擺臭臉或哭給你看,真是很令人討厭。其實這些固執己見的人也有他的道理況且也不是真的犯錯,只不過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真的無法一板一眼的按死規則/定來運行,就像我規畫員工的工作指導書時,也一定會加上「例外管理」的部分及字眼,才能避免某些員工有不配合執行的理由。故上班族尤其是主管,腦筋請靈活一點,多替老闆、同事及專案的整體目標體諒與著想一下,萬一必須配合少許的變通應該也不是有多大的罪過。
3.
肯學習
Apple CEO賈伯斯曾經在史丹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送給畢業生一句勸告:「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提醒年輕人應保持求知若飢與虛心若愚,即應體會自己是不足或愚蠢的,故應加強求知的慾望。不過,有很多人(包括以往的我)每當要學習新事物時,就會先思考:「學這個有什麼用?將來會用到嗎?學這個可以賺錢嗎?…」。就像我在小學的時候上書法課時被老師稱讚寫得不錯可以額外參加書法班,於是我就回家跟媽媽說,結果媽媽就回應:「學書法將來也不能賺錢吃飯…」,因此我就在當時停頓了。這也是我為何在數十年之後半退休的今天再去社區大學上書法班的原因,稍微補足一下小時後的心靈創傷。孔子也說了:「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意思是顏回對孔子老師整天所說的話都不曾懷疑或違背,就像傻子一樣照孔子所說的去做就是了。後來孔子回想與反省起來,發現顏回其實並不愚笨,且感覺到他的學習方法或做法對其他的人確實有啟發的作用,並且直言顏回並不愚笨並不傻。況且,每一個資深的人可能都會發現:「如今的種種都是過往經歷的組合而成的,誰又能事先預先知道學這個知識或技能在將來不會用到?」。所以,對於學習這一件事其實無須太會算計,如果時間或相關條件允許,就多學一些領域吧。
4.
學迎合
有一份企畫書的撰寫分別有A公司的A代表與B公司的B代表要向客戶報告撰寫的進度。其中有部分企畫書內容的撰寫必須由客戶提供資料才能順利的撰寫,如第一章的1.5與1.7、第二章的2.6與2.8、第三章的3.4與3.6…等的企畫書內容其撰寫均與客戶有關。有一天客戶來問企畫書的撰寫進度,在同樣的企劃書撰寫的進度下,A與B的報告方式如下:
l A代表的報告:企畫書中有很多應該是由貴公司提供資料後,我方才能撰寫的,如1.5 + 1.7 + 2.6 + 2.8 + 3.4
+ 3.6 + …這些都是應由貴公司提供資料的,已經整理好如附件(厚厚的一疊)請您過目。A代表表示直至目前為止,我方仍在等待貴公司可以儘快的提供資料,以利我方可繼續撰寫企劃書。
於是,客戶的代表就拿起了那一疊厚厚的附件,看也不看且深怕帶此厚厚一疊的附件回去後會被老闆看到,被老闆罵他為何疏忽的提供資料給人家…,於是客戶的代表就回公司向老闆報告:「A公司撰寫企畫書的進度緩慢,故不適合與他們合作」。
l B代表的報告:您放心,我方撰寫企畫書的進度幾近完成,只要貴公司再提供一些所需要的資訊給我方補齊即可,譬如第一章的1.5與1.7及各章節都有一點點需要補足的地方。一旦貴公司的資料到齊後,我們即可快速交付您所需的企畫書,請放心。於是,客戶的代表就欣然的回去公司向老闆報告:「B公司很積極的撰寫企畫書而且就快要完成了,是適合與他們合作的」。
你看,同樣的企畫書撰寫進度被A與B不同人來報告,結果卻有180度不同的結果。故凡事請先想想客戶的需求與老闆的立場及符合組織努力的目標是很重要的,而不是用太白目又不動腦筋的方式來表達意見。
5.
要忍耐
有時候會感嘆:「這輩子的黃金時期已經過了!於是就告訴自己將「無我、無名、無常」的認知作為繼續生活的體悟會比較自在」。但是如果客戶的員工還年輕,似乎就不太能夠自我放逐或太消極,將來會比較不會有遺憾,至少可以告訴自己:「我已經盡力了」。說到盡力了!有一位國立大學資管系畢業已經在工作的年輕人在我課堂上的空餘問我:「他有一些看法或自認為很好的Idea在會議中提出,結果並未獲得老闆與同事們大家的認同。在經過幾次的提出並獲得老闆與同事們同樣的冷淡回應之後,讓他很灰心且有想離職的念頭,問我有什麼看法?」。我告訴他幾個真實故事:有幾個公司新進的菜鳥因為一直待在同一家公司沒有離開,而當公司中前輩們一個一個相繼的離開之後,那些菜鳥最後終於熬成公司的總經理或成為重要的高階主管,而這些菜鳥剛開始也是不被重視的…。況且什麼是對的又什麼是錯的決策很難說,要不要先分析看看自己的Idea沒有被接受的原因有哪些?找老闆或是主管或有經驗的朋友聊一聊溝通一下,看有沒有機會調整一下自己的堅持或表達方式。通常在一家公司沒有待上半年以上我是不建議離職的,因為如此無法了解與學習吸收及累積該公司的核心優勢或競爭力。當透過認真的自我分析與審查確認之後,要離職也不遲。故「學習忍耐與學習等待是很重要的」。
佛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不能正德」。明明正在做一件的工作,偏偏心中還想著有沒有一件更容易更好賺的工作而分心。不是不能想,而是應該先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的面對先做好,待有空再來想其他的事,這就是要活在當下,如此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還是回到基本面:「一切唯心造」,這也是為何針對企業轉虧盈或轉敗為勝的探討上,我不會寫太多應該做甚麼事或不應該做甚麼事,卻在心態上不斷的提醒,雖是講道理亦是實務經驗上的分享。以上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