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老闆的管理個案集107---老闆想成功導入ERP的對話(6)

林金地效能定律專業管理顧問  jd0935297174@gmail.com  0935-297174


接續前一篇提及的客戶希望在輔導ISO 22000認證的同時,也讓停擺許久的ERP系統能夠重新導入上線。在探討過新產品開發管理訂單管理生產排程管理供應商管理與外包管理程序之後,緊接著就開始研討進料檢驗之抽樣及檢驗的管理程序。就如同有一個客戶的工廠在接收委外加工品完成返還時,如果僅有20件以內的加工品返還時他們會抽樣5件作為檢驗的樣本有趣的是當加工完成的返還品是30件、50件、100件以上時他們的抽樣檢驗數量也還是同樣的只有5件。這樣的抽樣檢驗數量有沒有問題?想當然爾!無論是工廠的主管或是一般有統計觀念的工程人員都會說這樣的抽樣檢驗數量是會有問題的,遑論是ISO的稽核員當然會斬釘截鐵的告訴我這一個客戶:「無論加工返還品的數量是有多少,你們都只有抽5個樣本數作檢驗如此是不符合抽樣的檢驗標準的

問題來了,不管加工完成的返還品其母數是多少,如果客戶堅持只抽5個樣本數來做檢驗如此不行嗎?難道旁人一定要說不對或稽核員一定要記缺點嗎?就實務而言,無論是進料檢驗IQC、工廠內的製程檢驗IPQC半成品檢驗PQC成品最終檢驗FQC或出貨時的檢驗OQC其檢驗的目的為何?還不是希望原物料半成品與成品都能符合品質標準的要求其樣本的檢驗結果都能落入管制圖的管制上下界線中。如果該客戶說:「多年來,這一個加工廠所返還的加工品從來都沒有出錯或異常過,我們抽檢5個只不過是意思意思的再看一下而已,有何不可?」這樣的答辯內容如果是真的,那旁人還需要說三道四的嗎稽核員還一定要記缺點嗎?畢竟有很多工廠因為總公司或品質上的規定要求,讓許多工廠人員認為那是多餘且是浪費時間的事甚至工廠人員會質疑的問是你們內行還是我們內行或是認為非工廠的人員是外行且是在找他們的麻煩這樣聽起來似乎還蠻有道理的

不過,難道就讓他們繼續維持看起來有一點點怪怪的做法嗎如果公司所要的整體品質是由工廠人員可以自行做決定,那還要品管部及管理部做什麼顧問的角色還能混什麼或許旁人或未深入參與的人員無法提出抗辯,但身為駐廠顧問的我總不能輕易的聽信與放過工廠人員的自圓其說,總是需要再進一步的查證其所言是不虛的始可作罷。故重點來了,這一個加工廠所返還的加工品在多年來內真的都沒有出錯或異常過嗎?如果真的是如此,不如乾脆就將此加工廠的加工品歸類為免驗即可,為何還要抽5件樣品來做檢驗?是在自我安慰還是心虛的結果?這當然要來抽絲剝繭的求證一番,如果工廠的主管無法提出有力的證明文件作為舉證或主管不敢直接將該加工廠設定所委託的加工品是免驗的,那就應該來學習一下何謂檢驗的標準

於是,我們學習與研討的檢驗標準為美軍軍用抽樣標準MIL-STD-105E計數值抽樣檢驗計畫包括
1.        研討並決定各項的加工返還品可接受的允收品質水準(Acceptable Quality Level, AQL)
2.        評估我們的檢驗能力並選擇一般的檢驗水準既在中階等級,故檢驗水準選定為II
3.        評估我們的檢驗人力決定我們只做單次抽樣即可。
4.        看看每一批加工返還品的數量有多少再依據查表決定應該抽出幾個樣本來做檢驗
5.        設計檢Check List決定哪些內容是由一般作業人員即可協助做檢驗,有又那些內容必須由專業的人員來做檢驗,並每一次的檢驗都要檢驗人員簽名以示負責。
6.        依據MIL-STD-105E正常檢驗單次抽樣計畫表中所容許的允收合格數或%判斷每次的加工返還品是否合格始可驗收入庫。
7.        必要時可經由主管來判斷是否需要做特採(如有色差或小瑕疵等的疑慮時),並決定該委託加工廠下一次的檢驗是否應採取正常、加嚴或減量的檢驗要求標準。

經過講解及演練後,工廠人員對以上的理論與實務操作是已經懂了。不過,問題是在每一次的加工品返還時工廠人員都能做得到所規定的要求來落實執行嗎一般自以為是的顧問最令人詬病的就是滿口的大道理與理想化的想靠一張嘴教別人應該這樣做或應該那樣做!試想,如果是顧問本身自己是在經營的該事業,會那麼的阿沙里的做決策嗎就如同上述的檢驗標準,如果在有很多加工品返還的當下,工廠沒有足夠的人手可以遵從如上所述的檢驗標準來做應規定的抽樣數來做檢驗,又急著要執行其他的任務(例如急著要做其他事以應付需要趕著出貨等)該如何處置或許靠一張嘴的人可能會堅持:「不行,基於品質的要求一定要檢驗過關才能放行,如此才能避免事後更大的重工等麻煩」!那麼工廠的作業現場人員會說:「那要急著出貨的這些事要怎麼辦那就請你找別人做,我又不是超人可以同時做那麼多事」!

情境至此,主管要如何做決策這不是對與錯如此般單純的爭辯,而是在產業界看多了會覺得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型企業在經營上的眉眉角角真是的很難做到面面俱到,有很多狀況真的是很令人很為難,所以我經常我會與老闆討論:「有那些事是老闆應該要堅持的;又有那些事必須保持應有的彈性才能順利的存活下來」。茲因管理沒有標準答案,故需要將這些應具有彈性的因應之道整理一套在可控的情境下合理可行的應變機制。就像上述的檢驗要求標準必須在進料驗收管理程序中交代的夠清楚,還是必須落實在說、寫、做一致的ISO基本要求中,才不至於落入因人設事缺乏章法的境地。雖然ISO有提到「特採」一詞,意旨當有急用的進料但有一點尚可接受的瑕疵時,可由主管判定同意此次的進料可依特別的放寬標準來做驗收以利急用之需。可是平日如果有太多的特採發生也不恰當,如果經過多次的特採也沒有造成不良的後遺症既風險值不高時,倒不如放寬檢驗的標準,無須造成人員多餘的負擔。

上述也提到要有應變的機制,可是就會有一些員工可能會反映:「各種狀況有很多,如何把每一種狀況都寫得清清楚楚說得很容易,要把全部的情境都寫下來真的很困難,萬一花很多時間寫下來的文件相關人等也不看,那有何意義」。當然,說寫作一致是必須遵從的,我會應用一些撰寫技巧來縮減他們太多的文字化敘述,這跟每一個人的文筆與撰寫文件的經驗有關,也必須訓練撰寫人員的寫作技巧,既不能把用講話的內容以文字一字不漏的抄寫下來,這當然會有太多的綴文及太過於冗長的長篇大論,故要善用所需繪的圖及所寫的文字敘述可以讓相關人等夠清楚明瞭,並可作為大家行動一致的依據即可,不要寫的是一套而做的又有很多套,那就缺乏撰寫文件化資訊的意義。

說道以圖佐以文字併用來減少太多文字的撰寫一事ISO可沒有規定一定要繪統計圖或流程圖,記得有一個客戶在剛開始製作ISO文件時是由各部門繪出屬於自己部門運作的流程圖擺在ISO文件的前幾頁以利後續的解說如此其實是OK。但問題是在於不是每一個部門的員工都會使用同一款的繪圖工具,當開始在繪圖沒有規定使用統一的工具時,導致各部門僅能使用他們自己喜歡或只會使用的繪圖方法雖然在文件的第一版可以順利的完成,但是當在需要改版時因為之前繪圖的人員有異動或離職導致後來接手的人員要來修改前人所繪的相關圖時會非常的棘手且耗費多時造成怨聲載道。最後,我乾脆叫他們把之前所繪的流程圖全部捨去,用步驟的文字陳述方式改寫反而加速了改版的速度。至於食品業的用料檢驗,我都建議客戶對於主要用料最好是跟有ISO 22000HACCP認證的大廠購買就不會有爭議

接著應用ERP系統的請購單轉採購單採購單轉收料單、收料單轉驗收單驗收單轉入庫單等自動拋轉的資訊系統功能進行演練操作,讓專案中心的人員熟練企業資源規劃系統ERP的電腦應用。過程中也需探討外包商或供應商在返還或交貨時,不符委託加工返還或採購的數量,送貨太多或太少時應不應該進行正常收料或必須退回無法簽收等這些細節,或是是否允許讓送貨員自行下貨在不對的區域或讓送貨員自行搬運入倉庫定位,甚至是讓送貨員自行拿收料章自己蓋等的各種允許或不允許的各種情境,故意出一些狀況給這些ERP的操作演練人員,確認所有的電腦帳列是清清楚楚且沒有不正常的銷單狀況。更重要的是要確認Key單的人員要充分掌握實際人員作業的真實狀況,不能電腦的資料與實際的數量有太多的出入,因為這也是一般企業常有的進、銷、存數量有出入的問題,在事後盤點時才赫然發現實際的庫存值與電腦的數值有一大段差距,如此的電腦資訊管理系統的應用就很讓人頭痛。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老闆的管理個案集106---老闆想成功導入ERP的對話(5)

林金地效能定律專業管理顧問  jd0935297174@gmail.com  0935-297174

接續前一篇的對話對於客戶的老闆希望在輔導ISO 22000認證的同時,也讓停擺許久的ERP系統能夠重新導入上線。日前在輔導課程時發現ISO的管理代表不在,經詢問他們得知管理代表與品管部同仁到代工廠去做年度評鑑,包括環境設備、儀器、作業流程等是否有符合在當初簽約時所議定的相關規定等。聽起來似乎頗有道理,但是又有值得探討的疑問。我問他們:「管理代表與品管部同仁到代工廠去做年度評鑑是OK的嗎會不會與當初做代工廠評選時的內容重疊?」。會不會有重工的疑慮?他們笑著說:「總是每年都要意思意思的再去看一下讓老闆放心嘛」。因為我跟他們很熟就開玩笑的說:「如果只是想外出去晃一晃,一邊有做事又一邊有摸魚的機會,我會幫你們作掩護!」。但是如果是老闆有追問,我就必須坦白的告訴老闆:「管理代表與品管部同仁到代工廠去做年度評鑑是有問題的如此的作法不但與當初作代工廠評選的內容重工,也無法確保每一年才去一次的那一天所看到的,會與其他的364天的作業或管理模式是一致的。既然無法確認去看代工廠作評鑑的那一天與代工廠平常作業的模式是一樣的,或是未知代工廠是不是在那一天有特別表演來給你們看那去作評鑑有何意義」。

茲因之前已完成了訂單與新產品開發管理程序的研討及安排ERP系統作業的操作演練接下來準備要對採購與進料檢驗等的作業做研討,故我請問他們如下的幾個問題:
1.        供應商評選與供應商評鑑有何不同?
2.        多久應要求採購人員需再尋找有合作機會的新供應商?
3.        多久應檢視與審查供應商的報價趨勢圖以利作為議價的依據
4.        需不需要與如何界定ABC不同等級的原物料與供應商?
5.        需要有多少備用的供應商名單在資料庫中才足夠?
6.        供應商資料庫的資料是否有專人在維護且具有及時性及正確性?
7.        原物料採購進料的檢驗與允收標準為何?
8.        原物料採購進料的品質需不需要採購人員來作把關或負責?
9.        採購作業的風險評估與因應對策及其績效的KPI應如何制定?
10.    代工廠與外包商的管理是否應歸屬於供應商管理或應獨立制定管理規範?
11.    代工廠與外包商的管理歸屬於採購人員的管理範圍嗎?
12.    代工廠與外包商完工返還的檢驗規範及允收標準為何?
13.    代工廠與外包商完工的品項可以直接送達客戶處嗎?
14.    會請客戶代為簽收與清點代工廠與外包商直接送來客戶處的品項嗎?
15.    外包商如果在客戶處裝配或施工時需不需要公司派員到現場作監工/督?
16.    如何確保客戶原有的設施或設備擺放在作業現場不會被外包商在客戶處作業時誤傷到?
17.    如果外包商在客戶處損壞到客戶原有的設施/備應如何處置或賠償?
18.    如果客戶處無法派員前往做監工()又如何確保外包商在客戶的作業品質是OK的?
19.    如何確保客戶對外包商作業的疑慮或不滿的訊息會回報到公司以利檢討與改善?
20.    如果外包商在客戶處的裝配或施工產生職災或受傷時公司要如何負責?

研討的當下有部分的議題讓在場的員工不是答不出來就是答的不清不楚或不一致。這些問題有的與此食品業的客戶有關,有的雖與此客戶無關但卻是與我其他製造/服務業的客戶有關這些疑問的解答除了要有共識的相關人等必須要答得出來之外還需要有白紙黑字的明文規定及作演練才不會在萬一發生事件/故時產生爭議。如果如上的問題沒有被研討及釐清,又如何順利地往前推進建立採購與外包及進料檢驗的說做一致之ISO文件化資訊。又因為行業別的差異會導致以上問題會有不一樣的答覆,故我們就針對此客戶的食品業探討如上的相關問題以利依序的建立此客戶的相關程序書如下:

3.     供應商管理程序
應建立供應商之資料庫及卷宗之顏色管理,包括ERP中供應商的基本資料及廠商資料卡的維持,畢竟有一些附件還是需要以紙本的型式存參。針對提供主要原物料的廠商不易取得交期較長特殊的原物料成本很高的原物料或供應商定義為A類,一般原物料或供應商為B類,隨時可取得且成本低的零散原物料與供應商定義為C類。若供應商的家數不多不想作分類亦可,因為管理沒有標準答案,只要便於運籌帷幄即可無須複雜化。除了免驗的大宗物資及已經長期配合的供應商或獨家的代理無法作選擇之外,每一個原物料最好要有三家以上的備用供應商為佳。在做供應商評選時,可能會考慮到供應商的規模、品質、價格、交期、態度、彈性、服務等因素作為評選的依據。一旦評選通過列入合格的供應商時,就應依照每一次的交易狀況,記錄是否有不良或異常的交易情事。針對每一個供應商於期間內的每一次交易紀錄的統計結果,即可作為該供應商的評鑑依據。故供應商的評選就是挑選合格的供應商;供應商的評鑑就是看期間內的交易是否有異常,作為是否持續再向該供應商採購的依據,如評鑑“A者可優先向其採購;評鑑“B者可經由比價程序作正常交易;評鑑“C者得視情況減少交易並視其改善狀況調整評鑑等級。因此,供應商管理程序至少應有如下的管理表單:
Ø  合格供應商名冊
Ø  廠商資料卡(包括電腦系統中沒有登錄的相關資訊及附件等)
Ø  供應商評選表
Ø  供應商評鑑表

4.     採購管理程序
因為ERP系統中的BOM包括有各階的用料與損耗率及替代順位,故經由每次訂單的輸入再加上預測的訂單(如各節日的銷售預估等),即可以事先排出各成品應生產的主排程計畫MPS及透過MRPLRP算出各期間應生產的品項所需的用料需求規劃,原物料的需求量再扣除現有庫存量及已經購買尚未入庫的在途量之後,即可得知期間所需購買原物料的數量與交期及需不需要分批交貨等。至於食品業的庫存及安全存量則必須要特別的小心,因為會考量到食品的有效保存期限除了要落實先進先出之外,必要時應做原物料的ABC分類,一般製造業考慮的分類會有成本價格、體積、重量、進口品、環境要求等等的因素,而食品業最關心的則是保存期限與被汙染的發生機率,故最好是算好幾天內要用完的原物料分批送達即可,儘量維持部份資材的零庫存。如果可以每一次送達的原物料只要就夠用所需的天數的即可,寧可多幾次的採購或分批的交貨作業,也不能輕忽或想省麻煩或想降低成本的買過多而造成食品過期成為報廢品。
至於每一次的採購需不需要比價(如要求三家供應商的報價單)?很多老闆其實很在意,但是有很多採購的人員會覺得很麻煩!如果採購的需求單位其請購單都讓主管簽名了,採購人員有沒有責任或主動的想多找幾家供應商來作比價?這一個議題必須務實一點。通常我會請採購相關部門的主管作裁定,畢竟該主管必須在管理會議中報告那些採購項目在當下需要進行比價或無須及無法比價,讓員工們充分的理解。若採購人員只有一人,老闆希望採購人員可以多擔待一些,則我會建議老闆:「找對的人做對的事及給予紮實的訓練」即可。如果老闆還要監督採購人員在每一次採購時有沒有作比價,那老闆會管太多的小事會累翻了!只要制定比價的管理原則即可。如為獨家代理、獨佔廠商、客戶指定廠商或專案配合廠商則無需比價;如首次採購、原供應商貨源不穩定或調價時、本次採購量較以往的採購量大很多時,則需有二家以上的合格廠商進行詢、比、議價作業。
故採購管理程序包括
Ø  詢價單
Ø  請購單
Ø  採購單(原物料)
Ø  採購單(行政總務)
一般常態及變更等的採購作業均可以在ERP系統中作操作演練。至於採購人員的績效考核與其所負擔的權責範圍有關聯。規模夠大的公司,採購人員只負責適時適量的採買即可,並不需要負責採購品的品質檢驗,但是小型企業的採購人員則必須肩負一定比率的進貨品質檢驗的工作,如採購數量清點與目視品質檢驗甚至入庫等的基本的工作。

5.     外包管理程序
如託外/委外加工工程發包等作業,會依據複雜的程度決定是否另訂其管理程序,又因行業別的差異會有諸多不同的委外加工作業要求,故在此就不多加詳述最重要的是在發包時有沒有特別陳述清楚驗收的標準及應注意的備註等相關要求事項且確認託外廠商有充分的明瞭就食品業的委外代工而言一定要簽訂合約包括雙方的權利義務與食安管制的落實及萬一產生食安問題時的責任歸屬,最好是挑選有ISO 22000認證或HACCP認證的廠商作代工就比較不會有爭議。

無論是原物料的採購進貨或委外代工的完工返還都需要有進料驗收的基本動作。對食品業而言,主要的原料如大宗物資等,建議直接跟有食品安全檢驗合格的大廠採購即可列入免驗的品項。談到進料檢驗就會提到抽樣及檢驗標準,如下一篇分述。

2019年11月5日 星期二

老闆的管理個案集105---老闆想成功導入ERP的對話(4)


林金地效能定律專業管理顧問  jd0935297174@gmail.com  0935-297174



    對於前三篇提及有一個食品業客戶,他們希望在執行ISO 22000認證的輔導課程時,也希望能讓停擺許久的ERP系統搞定上線。因此,我們針對食品被汙染或感染的病原及GHP的要求進行工廠實地的查訪提出環境衛生應該要改善的方案及進行實作,也進行SWOTSOSTWOWTPESTEL的分析,確立了該客戶的食品安全政策與訂定短、中、長期的食安品質量化目標KPI並解說ISO 22000的條文要求及HACCP計畫書的撰寫格式。接著,進入整體營運模式的檢討與提出改善方向及各作業流程中相關元件的功能探討以利建立符合ISO 22000的文件化資訊為了符合風險與機會的分析及提出因應的對策,我們也規劃與年度食安目標KPI直接相關的程序書建立其績效(機會)KPI作為各考核週期應控管的日常管理指標,並分析無法達成這些程序書績效KPI風險值及提出因應對策,以利證明客戶所建立的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系統之有效性

完成了上一篇提及的1.訂單管理程序」之後,我們緊接著進行2.新產品開發管理的研討。除了每天的訂單往來之外POS系統所提供的銷售排行榜可作為商品銷售與開發的取捨規劃如果店面夠大就可以擺上所有的商品甚至還可以增加銷售別的廠商所委託具有附加價值的商品但是如果店面不夠大只能建議擺出近期的暢銷品而已,至於其他的非暢銷品則建議顧客透過網購採買或預購的方式以利提前備貨如果可以儘量避免少量多樣的商品提供,最好規劃暢銷品之MTS(Make-to-Stock)以利提升生產及管理上的效率(後續)故定期的檢討暢銷品的銷售排行及刪減非暢銷品的銷售品項則是零售業基本的經營策略。譬如有一家原本是開麵包店的烘焙坊,因為他們的芋頭蛋糕賣的特好,甚至一度成為網購的第一名,於是就演變成不賣其他麵包而只賣芋頭蛋糕一樣而已,現在還成立了芋頭蛋糕的觀光工廠,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真實案例。

為了增加顧客的回購率與吸引新的顧客光顧持續開發新產品是不變的法則。就研發管理循環來看,無論是哪一個行業都需要做新產品的開發規劃,應針對每一項新產品的開發都視同為一個專案,規劃5W2H1A(什麼?在什麼時機/候?的什麼地方?做了什麼事?為什麼要這麼做?用什麼方法做?及要做多少?並定義做這些事的績效目標及訂定稽核的方式?)並且為了向老闆及相關人等報告新產品或產品改良的開發進度最好是繪製進度甘特圖及確立研發過程中各個里程碑作為稽核點,並以里程碑的稽核點作為報告的重點,才不至於讓開發人員在報告新產品開發的進度時僅報告新產品開發的總表會過於粗略;若要報告5W2H1A則又有太多的細節報告會過於冗長,故拿出甘特圖直接報告里程碑的稽核點是較清楚及恰當的方法

在新產品開發的過程中,有很多研發人員會忘記做驗(Validation)及確認(Confirmation)。所謂的驗證意旨輸入與輸出的比對確認則是開發的結果與使用者的原先所要的需求作比對譬如在新品開發的過程中,有某一個階段的輸入是投入那些原料再經過某個作業步驟後,應該要有什麼樣的口感或是什麼的味道或是透過量表測量所要的甜度是幾度等開發人員在執行該作業步驟之後,若未經量測作為驗證的紀錄或數據就繼續往下一個作業步驟執行結果造成最後的成品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期待當然就無法確認驗收這樣的錯誤就好像有許多企業只有設定「落後指標(Lagging Indicator)」而沒有設定「領先指標(Leading Indicator)」一樣,如果沒有領先指標的監控與目標的實現,最後僅有落後指標的結果呈現,萬一無法實現最終所期待的目標時也已經來不及了。

至於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Failure Mode Effect Analysis, FMEA)可確認零件或原料、半成品與成品可能發生的失效模式及其根本的原因,以利儘早提出解決方案來預防未來可能失效所造成的安全損害與災害損失的發生。雖然FMEA多應用於與安全性有重大關係的領域(如汽車零件生產或電子製造業等),但我仍然會建議客戶要做風險分析,根據風險值來訂定那些製程或完成品必需要做FMEA(無論是自驗或送驗)的分析,以示對自己的產品負責,也讓客戶或顧客充分明瞭所提供的產品其合理的使用範圍,減少與顧客的爭議。

對於食品業的驗證過程中亦應作「有效/保存期限」的判定,這牽涉到原料、加工、儲存與包裝方式都有關係。如果可以,由客戶自行在常溫或冷藏(記錄溫度)下做儲存實驗,看食品擺放多久會變質或腐敗以利訂定各品項的有效保存期限。如果客戶沒有把握可以自行做實驗,就送第三公證單位來做實驗並提出實驗報告或依衛生署食品衛生法規辦理。當然食品的包裝一定要加註提醒顧客要在食品開封後儘快食用完畢的警語才是。
在新產品開發完成後,應由開/研發部或共議及試算出定出新產品的用料表與損耗率及替代料的順位,建立於ERP系統的BOM中,亦應估計各階層用料的生產工時及應攤提的費用於BOM表中,作為標準成本初期計算的依據。當每次實際訂單再加上預測訂單的輸入,就可以事先排出主排程計畫MPS及算出MRP的用料需求規劃,扣除庫存量及已購未入的在途量之後,作為原物料採購的依據(下一篇)

要特別提醒的是針對新產品的開發部門,最好要設定開發的獎金制度事實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設定開發獎金的新產品開發進度其效率/能是不彰的」。沒有獎金開發制度的研/開發部門,就算有規劃新產品/改良的開發計畫,若開發的過程中有其他同事或主管質疑或不滿開發的進度落後時,就算提出質疑,只要研/開發的人辯說:「你行!不然換你來做研/開發啊!」,這樣就能堵住質疑或不滿人(無論是同事或主管)的口,就讓新產品開發拖延的情況變成是一種常態,對公司的損失是很嚴重且難以估計的。若有設定公司與研/開發人員都有共識的開發獎金制度,老闆只要找到的對的人隸屬於研/開發部門,則主管或老闆都可以不用花太多的時間作監管或干涉,這些研/開發的人員自然就會自動的安排必要時的加班,依進度完成新產品的開發及如期的交付。這也就是為何在許多科技公司內會擺著折床及無限供應牛奶飲料與麵包食物等,讓研/開發的人員在24小時內加班時隨時可免費取用。

新產品開發的管理程序/步驟包括有需求評估à概念設計à細部設計(含各階段之輸入與輸出的驗證)à製作原型品/(含使用者之需求確認)à試量產à上市與服務,而產品的開發的重點可能有如下
l  證明所開發的新產品擁有市場
l  證明所開發的新產品可以量產
l  證明所開發的新產品領先同業
l  證明所開發的新產品媲美國外
l  證明所開發的新產品值得開發
l  證明所開發的新產品提升產業

新產品開發管理程序可能包括有如下的表單
l  新產品提案單
l  新產品可行性分析單
l  新產品可行性審查表
l  專案規劃審核表
l  設計審查表
l  設計規格變更單
l  製程設計審核表
l  新產品驗證計畫表
l  樣品或試產審查表

設計確認審查表大部分在平價的ERP系統中是沒有包括研/開發管理模組的,僅有提供商品的用料結構表BOM及各階層的生產工時及攤提的費用以利標準成本的估算。而研/開發管理模組通常是擺在產品資料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 PDM)或產品生命週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PLM)系統中。我這一個客戶也沒有PDMPLM系統,只好搭配Excel的應用來達到部分新產品開發管理程序上的需求。並且為了要減少進料檢驗的負擔也特別要挑選具有ISO 22000合格標準的供應商因此下一篇就要探討供應商的管理及採購管理程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