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地 / 效能定律管理顧問
0935-297174、0983-554042
有一個客戶的老闆談及幾年前他想讓員工學習如何「創新」,於是請了一位講師到公司上課,該講師就以TRIZ作為系統性創新講述的教材,才上課到了第二天該老闆就中斷課程請該講師不用再來上課了。我問該老闆為什麼?他說那講師講了第二天還在講理論,內容好像跟我們公司沒有多大的關係,而且員工也聽不下去所以就把課給停了。因為這一個客戶是我已經連續輔導他們6年了,所以我也比較直接的跟該老闆說TRIZ其實是很實用的,但是如果此課題是以偏學術面的方式在教導的話,我們員工的層次可能會不太能接受甚至會覺得太複雜。如果該講師先不用講太多TRIZ的歷史沿革及理論,而是直接切入公司產品的改善或創新,或許老闆就能了解:「TRIZ不但很強而且是很好用的」。
許多顧問或講師喜歡「化簡為繁」,如此不但可以展現出自己很有學問而且可以多收到更多時數的課程費用。但是中小企業(尤其是50個員工以內的企業)的老闆希望趕快切入核心問題加快解決問題的速度,那就必須「化繁為簡」。就好像我看過有教授帶領學生花幾個月時間去幫企業解決一個問題。我心裡想:「除非花幾個月解出的那個問題是可以帶來公司龐大的效益,一般中小企業的問題若在幾天內沒有解決就會讓老闆跳腳了,哪允許花幾個月的時間一步一步地按照理論分析去推演出解答呢!」,難怪我那客戶的老闆會忍受不了這種課程。所以一本企管的書可以在學校教一學期,而我們擔任顧問的可能在30分鐘內就要能理解書中的重點並開始應用於實務中。那可能是因為學校的教師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才能無壓力的按部就班地去分析作歸納,我等擔任顧問者才沒有那個命可以去讓老闆同意我們可以慢慢地解題呢。
有很多人喜歡先解釋原因再說明想要的結果,但若是原因太冗長需要解釋了很久則會讓聽者覺得不耐煩而想直接問:「你到底想要說甚麼?或你能不能直接告訴我你要講的結論為何?」。若直接先切入主題告訴聽眾或觀眾要什麼樣的結果再回頭解釋為何需要有如此結果的原因,會讓聽眾或觀眾更快進入情境也是一種因果倒序的手法。這也就是為何e-Mail要我們先寫主題或目的再來細述原因的方法。特別要說明的是按部就班地去分析作歸納的方法確實可以發掘出更多且更精準的細節,就像做學問要花很時間細讀與研究內容就有機會拿到100分且最終可以獲得博士學位一樣,如此的解題法是適合在高科技需要高精密且準確產出的公司中(通常是大公司)。對於在台灣大多數的中小企業而言,老闆要看到的是產品可以不斷的且如期的改良與改版上市或在管理上有持續的獲得改善,而不是石破天驚的大發明一次到位。逐步的進步也是中小企業的常態,尤其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經由每一次的進步可以讓企業得以存活並保障老闆與員工可以繼續獲利是一般公司成長的軌跡。
上述提及TRIZ中文翻譯為“萃思”?俄文為(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取其英文譯音字首之縮寫,英文字義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創新問題解決理論。源自於前蘇聯發明家Genrich
Altshuller於1946年開始研究20萬份專利所整理出來的系統性創新及實務解題手法,也有人縮寫為TIPS。請注意,那是20萬份專利歸類出「有共通性的40種創新手法(40個發明原則)」,聽起來就很厲害很嚇人吧!這種超過70年歲月累積的東西難怪教授要講一大堆歷史沿革或理論道理來解譯它。
TRIZ通常是用來做產品的改良或開發的創新思考。為配合老闆喜歡「化繁為簡」,我的實際操作是不講理論而是直接切入想要改良的物件或系統的模組標的,手法包括如下的步驟:
1. 定義問題:先決定要解決的問題或改善或物件設為主題。
2. 分析問題:劃出跟問題或物件有關的功能圖,找出可能造成功能有問題的路徑與其相關的元件。透過元件之間作用的因果分析找出造成問題的可能原因(現象)及歸納出一個或幾個主要的問題原因(真相)。
3. 解決問題:透過顧問的經驗或知識技能帶領與會者進行腦力激盪來解決問題的關鍵原因(真因)。如果問題的真因不難,多半都可以經過研討就可以找到有共識的解決方案來執行及改善。另一種比較細緻且多元的思維解體法就是利用TRIZ來解題,如下說明。
因為發生問題的真因通常是有矛盾或衝突所造成的,包括工程衝突(兩個參數間的衝突)與物理衝突(一個參數自身的衝突)二種,只要能解決造成主要問題的一個或多個衝突點,就可能讓問題迎刃而解了。所以查詢經由39個參數所組成的矩陣表(39x39二維衝突矩陣CM,縱軸欄為「欲改善的參數」;橫軸列為「避免惡化的參數」)欄列所構成的交叉格中列出40個發明原則IP中可能可以用來解決問題的發明原則,就有機會提醒我們許多個有助於解題的思考方向。也就是利用前人解決相同衝突的問題所使用的發明原則,也很可能可以用來解決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相同衝突問題。
所謂39個參數如下,可以應用在技術工程上或管理上:
1.
工程參數是移動物件的重量;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企業中某一部分的重要度或貢獻度。
2.
工程參數是固定物件的重量;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企業整體的重要度或貢獻度。
3.
工程參數是移動物件的長度;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企業各別的聯絡溝通方式。
4.
工程參數是固定物件的長度;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企業整體的聯絡溝通方式。
5.
工程參數是移動物件的面積;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企業某一部分的可接觸性。
6.
工程參數是固定物件的面積;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企業整體的可接觸性。
7.
工程參數是移動物件的體積;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企業各部門的空間或範圍。
8.
工程參數是固定物件的體積;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企業整體的空間或範圍。
9.
工程參數是速度;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企業的執行效率及效能。
10.
工程參數是力量;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企業的新運作機制。
11.
工程參數是壓力或應力;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企業運作機制的力道(效應)。
12.
工程參數是形狀;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企業的架構、形象或商譽。
13.
工程參數是穩定度;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和平共事的能力。
14.
工程參數是強度;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容易出問題的環節。
15.
工程參數是移動物體的活動持續時間;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戰術操作的時間。
16.
工程參數是固定物體的活動持續時間;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策略規劃的時間。
17.
工程參數是溫度;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工作積極度或熱情。
18.
工程參數是照明強度;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企業內表現較強或弱的部門或員工。
19.
工程參數是移動物體使用的能量;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戰術操作的成本。
20.
工程參數是移動物體使用的能量;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策略規劃的成本。
21.
工程參數是功率;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支出成本或所得獲利。
22.
工程參數是能源的損失;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成本的損失或浪費。
23.
工程參數是物質的損失;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不合理的損失或浪費。
24.
工程參數是資訊的損失;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資訊無法取得或再利用。
25.
工程參數是時間的損失;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無效率。
26.
工程參數是物質的總數量;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企業知識或資源的總合總額。
27.
工程參數是可靠度;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決策的穩定度。
28.
工程參數是量測的準確度;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符合實際的程度。
29.
工程參數是製造的準確度;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決策的準確度。
30.
工程參數是外部傷害對物件的影響;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會影響公司權益或機密或造成負面影響的因素。
31.
工程參數是由物件本身所產生的有害因素;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無法解決問題的決策。
32.
工程參數是可製造性;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知識技能的純熟度。
33.
工程參數是操作使用的方便性;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執行的正確與便利性。
34.
工程參數是易於維修;管理參數則可解釋問題可以補救。
35.
工程參數是適應性;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內部可溝通協調團隊合作及外部可協同運作。
36.
工程參數是設備或系統複雜度;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決策或內部整合的複雜度。
37.
工程參數是偵測與衡量的困難度;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偵測管理疏失的能力。
38.
工程參數是製造自動化的程度;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無為而治或少數管理者即可運作。
39.
工程參數是生產力;管理參數則可解釋為產品或服務的效率與效能。
40個發明原則如下,亦可以應用在技術工程上或管理上:
1. 分割(Segmentation),例如電腦的模組化或團隊分工合作。
2. 分離,抽出(Extraction, Taking out),例如將冷氣壓縮置於戶外減少噪音或客戶分類。
3. 局部品質(Local Quality),例如將餐盒分成不同區域各有差異化的用途或給予績效表現優良者獎金。
4. 非對稱性(Asymmetry),例如穀物的攪拌器採取非對稱的形狀以改善混拌的效果或專案任務編組。
5. 整合,合併(Consolidation, Merging),例如零件的組合或組織扁平化。
6. 多功能/萬用性(University; Multi-functionality),例如工具機或某員工做跨多個部門的事。
7. 巢狀結構(Nesting/Nested Doll),例如可延展的天線或可伸縮的鏡頭或充分應用外包。
8. 平衡重力/反重力(Counterweight, Weight Compensation,
Anti-Weight),例如飛機機翼形狀或獎懲制度規劃。
9. 預先的反作用(Prior Counteraction, Preliminary Anti-Action, Preliminary Counteraction),例如寒流時要多穿衣服避免感冒。
10. 預先作用(Prior Action, Preliminary Action),例如自黏郵票先在郵票上塗膠或制定員工管理守則。
11. 事先的補強/預防(Beforehand Compensation;
Beforehand Cushioning, Cushion advance) ,例如汽車安全氣囊或風險管理。
12. 等位效能(Equipotentiality),例如汽車維修凹穴以利維修底盤或功能性組織。
13. 另一方向/反向操作(The other way round; Do
it in reverse, Inversion),例如跑步機踏板或捨去不想接的訂單。
14. 球形體,曲率(Spheroidality, Curvature, Curvature Increase),例如滑鼠軌跡球或善用客戶關係管理CRM增加顧客滿意。
15. 動態化/動態性(Dynamics, Dynamicity,
Dynamic Parts),例如可彎曲吸管或配合加班。
16. 不足或過度的作用(Partial, Overdone. Or Excessive Action),例如打靶位置的校正或提高加班費。
17. 轉變到新的維度(Another Dimension, Transition into a new Dimension, Dimensionality
Change),例如立體停車場或提高服務增加銷售。
18. 機械振動(Mechanical Vibration),例如超音波或充分的做到溝通協調。
19. 週期性的作用(Periodic Action),例如CPR心肺復甦術或定期與潛在客戶保持聯繫。
20. 連續的有用功能(Continuity of Useful Action),例如印表頭來回的列印或談判技巧。
21. 急速穿過(Rushing Through; Skipping; Hurrying),例如高速鑽牙機或決斷力。
22. 將有害的變有益的(Convert Ham into Benefit; Blessing in Disguise, Turn Lemons into Lemonade),例如利用廢熱氣來發電或善用個人的特質。
23. 回饋(Feedback),例如主動剎車系統或內部稽核。
24. 中間介質(Intermediary/Mediator),例如工作手套的保護層或工程外包或人力資源之溝通協調。
25. 自助/自我服務(Self-Service),例如水龍頭的紅外線偵測自動給水或關鍵績效指標KPI監控。
26. 複製(Copying),例如用駕駛模擬倉取代真正上飛機駕駛或標準化。
27. 可拋棄式(Cheap Disposables, Cheap Short-Living Objects),例如嬰兒紙尿布或制定上下限管制。
28. 取代機械系統/使用另外感知(Replacement of
Mechanical System, Mechanics Subsititution Another Sense),例如在天然氣中加入臭味或部份工作外包或外部顧問支援。
29. 使用氣體或液體(Pneumatic and Hydraulics),例如氣墊鞋或組織人力的彈性配置。
30. 彈性膜和薄膜(Flexible Membranes or Thin Film Flexible Shell or Thin Membranes),例如使用泡泡包保護易受損物體或公平的第三者。
31. 多孔性材料(Porous Materials),例如過濾器或充分掌握供應商的可用資源。
32. 改變顏色(Color Changes),例如汽車隔熱紙或公開透明化的管理制度。
33. 同質性(Homogeneity),例如焊接材料或職務代理人。
34. 丟棄與復原(Discarding and Recovering/Rejecting and Regenerating),例如醫藥用可溶解膠囊或人力派遣。
35. 參數改變/屬性轉換(Parameter Changes, Transformation
of Properties, Transformation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States of an Object),例如硫化後的橡膠可以增加彈性與持久性或將客戶提供的訊息轉換成預測訂單。
36. 相的轉變(Phase Transition),例如暖暖包或心轉運就轉心開福就來。
37. 熱膨脹(Thermal Expansion),例如水銀溫度計或鼓舞士氣。
38. 使用氧化劑(Accelerated Oxidation, Strong Oxidants, Use Strong Oxidizers),例如(氧離子)負離子清淨機或激勵。
39. 惰性的環境(Inert Environment/Inert Atmosphere),例如滅火器或冷靜面對。
40. 複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s),例如玻璃纖維製成的衝浪板或協同合作廠商。
通常應用這40個發明原則的某幾項原則就會有一些創新的思維產生。不過,應該在何時與在何處及何對象來應用這一些原則及應用這40個原則的不同組合,即可有千變萬化的創新思維產出,這有賴使用者的應用功力來操作。在這一個時代的發明很難無中生有,絕大多數都是改良或創新後所產生的新產品。當發明家已經歸納出20萬份專利共通的40個發明原則之後,我們當然要善加應用而不是異想天開的自以為會比那申請20萬份專利的人還強?至少我是不會,因為我清楚自己不是天才。就因為有這40個發明原則可以組合應用,所以讓我可以不斷反覆的應用來協助企業作持續的改善而止於至善,這真的要感恩前人的種樹讓我等後輩可以乘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