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地 / 效能定律管理顧問
0935-297174、0983-554042
加入食品業追溯追蹤輔導顧問團以來,面對許多大大小小的食品業者,診斷各食品業者是否有符合如下追溯追蹤的要求重點:
l 是否針對產品之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上可供辨識之獨特記號、批號、文字、圖像等,有明確定義其代表意義、管理方式及實施方法,並予以文件化?
l 是否有追溯追蹤相關資訊輔助系統? 資訊系統上之紀錄是否可與現場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上之標記識別確實對應?
l 產品之追溯追蹤相關紀錄表單是否能相互串聯勾稽?不同批號產品亦需建立完整來源與流向之上下游產製紀錄?
l 原材料驗收時,是否紀錄物流配送之儲運條件資訊,如:司機姓名、車號及冷鏈配送車溫度監測紀錄等?
l 領用之原材料及投料前配料之標記識別,是否可直接或間接追溯至原材料進貨資訊?內部製程之間是否有批號可以做勾稽?
l 是否在原料暫存區及半成品暫存區進行標記識別?原料暫存區及半成品暫存區之標記識別,是否可直接或間接有效串聯前後流程之資訊流?
l 生產紀錄資訊,是否有標示產品名稱、主副原料、食品添加物、包裝容器、儲運條件、製造廠商、國內負責廠商?
l 供應商資訊,是否有供應商(商號或公司名稱、地址、聯絡人、聯絡電話)、產品(原材料)名稱、淨重、容量、數量或度量、批號、有效日期或製造日期、收貨日期、中央主管機關公告應標示原料原產地之產品,須留存原料原產地(國)資訊?是否有供應商評鑑管理作業程序?
l 是否計算產品製成率以佐證原料進貨量與成品產出量是否合理?是否在出貨階段依成品批號進行檢貨,以符合先進先出原則?
l 出貨資訊,是否有物流業者及下游廠商(商號或公司名稱、地址、聯絡人、聯絡電話等)、產品名稱、淨重、容量、數量或度量、批號、有效日期或製造日期、交貨日期?
l 是否依據公司政策或客戶要求,訂有問題產品之回收程序?是否排定回收模擬計畫?其演練頻率為何?
目前診斷的結果,幾乎都是中大型的食品業者可以做到上一手、內部製程與下一手之直接或間接的串連勾稽,達到食品追溯追蹤系統管理辦法的要求。小型食品業者比較困難達成食品追溯追蹤的管理要求。亦經由本次對食品業者的輔導,可以感受到絕大多數的食品業者,本身也非常重視食安的問題,雖然可能會有心不甘情願或抱怨的狀況,但大多數的食品業者也都會盡力的尋求改善,讓自己的食品事業能夠永續的經營,降低台灣的食安問題。
基於法令規定,不同的食品業者其類別與規模,會有不同上網登錄的稽核期限,包括上網登錄基本資料及收/進貨、生產/製造、客戶/供應商/物流的交易資訊等。輔導期間發現到食品業者在政府「非追不可」平台上登錄追溯追蹤的過程中,有一個通病,那就是:「法規的期限已到,資訊系統尚未完全ready就開放給業者上載登錄」,或者說:「系統開發人員以為系統已經O.K了,而強制業者要上線使用。但事實上,系統平的開發人員卻還沒有完全掌握到各類食品業者的需求」。如此,就會被認為系統的bug一堆或是系統不好用或不適用,而遭到食品業者的譴責或抱怨不斷。
談到這一點,我接觸台灣的資訊軟體業已有數十年之久,本身也投資開發過資訊系統的開發,之前的經驗告訴我:「台灣資訊系統的開發人員,總是把User當作是他們的系統測試員。他們心想:「反正User發現問題後一定會回報,到時候再來修改就好」。如果是因為資訊系統開發人員的能力不足,還稍微能夠理解!最討厭及可惡的是:「資深的資訊系統開發人員,明明知道not ready的系統交出去後,一定會有許多的問題,他們還敢不負責任地把not
ready的系統交出去,真的讓人無法理解及接受。當然資訊系統開發的難題是由關開需求的業主跟程式設計師多方共同承擔的問題,有一點複雜。下次再解析報告。
儘管有很多食品業者仍有抱怨,甚至認為目前的作法無法達到完全追訴與追蹤的效果。不過,我個人總是不怨其煩的說服食品業者:「目前的一小步雖然不完美,是卻是邁向未來食品安全把關的一大步」。同時,也藉此說明政府有一系列對食品安全管控的法規與措施,身為企管顧問的我很榮幸加入此行列,為台灣的食品安全貢獻一份心力,希望大家一起來為食安把關,我們相信明天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