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地 / 效能定律管理顧問
0935-297174、0983-554042
為了迎接端午節所帶來的顧客人潮高峰,客戶要求我對所有的門市人員及店長作顧客滿意度提升的訓練,並推演萬一發生顧客申訴或抱怨時的應對及最佳化的處置模式。於是,我設計了50種奧客的情境模擬。
過程中,有扮演奧客的極盡無理要求,有扮演店員的無奈委屈應對,以及扮演店長所展現的機智反應等。有嬉鬧、有樂趣、有疑問、有討論、有反省、有共識、有警惕、亦有深思,對於尚未有圓滿解決的顧客問題,就帶回去由各店再自行研討,當作是家庭作業。之後,進行後續跟催與整併各店回傳的意見。
在演練與討論的過程中,大家都有恪守溝通協調並聽取他人意見的原則,透過腦力激盪,真正體會到:「世間物沒有百分之百的對或錯,仔細聆聽他人的意見,一定會發現到自己也會有疏漏的地方!」。因此,溝通與協調真的是一件很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也是一件很重要的基本態度。
順道一提,環顧現在的學運與抗爭,乃至政黨運作的相關問題,難道不是有類似的狀況嗎?當權者或在位高者,常自以為:「官大學問大」,對於陳情者的觀點,當權者常自以為是,認為:「我職位比你們高、官做得比你們大、學經歷比你們強,所以就比你們懂,或認為陳情者你們懂什麼」的爺兒們心態,經常是表面有聽陳情者的話,但沒有真正設身處地的聽進去,居然還會有回應:「我聽到了」這一類傲慢的言詞,只會用上對下的心態來說服別人,而不是用平等的心來真正體會陳情者的艱難處境。如此,只會讓新一代的年輕人更不服氣。
我們做了50種奧客的情境模擬與彙整了各店的人員建議之後,整理出:「客訴處理之作業指導書SOP」,以利目前所有的門市人員及店長的遵循依據,也作為未來持續精進的基礎。在此,做一點心得分享如下:
一、
顧客的反應都是真實的嗎?
如身理反應與心理反應,譬如顧客說:「我吃了你們的東西後,肚子開始痛起來,是不是你們的東西有問題? 」。接著,有一些賠償的要求或是盧了很久等。有時候,很難判斷對方是奧客還是忠誠的顧客,所謂:「忠言逆耳啊!」。所以,就抱持這:「凡事看優點就會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會比較寬心。至少,這是一個處理危機的經驗,有助於矯正與預防措施的精進。幸好,我的這一個客戶是知名的熟食企業,都有做食品的保險與檢驗的認證,比較能夠順利地應付這一類的問題,能夠在最小的損失之下,不但維持商譽,還增進了服務品質的美名。
二、
顧客的反應如果非真實的,那他們真實的目地為何?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都市更新案的釘子戶,他們講了一大堆「理由」,難道都是真的嗎?有很多釘子戶,其最終的目的是「想要多一點好處」。或許,不是全部的釘子戶都是具有貪念者,但是,最後建設公司大多是以利益交換的方式來解決釘子戶,讓許多民眾學習到一個不變的道理:「ㄠ愈久拿愈多」。如果,真的是貪念在作祟,那麼守法的公民是不是就吃虧了呢? 就「看得到」的角度來解析,好像就是如此。但是,為了讓守法的學員能夠釋懷一點,我也會用「看不到」的因果佛教角度,去安慰那些吃虧的人,在某些時候還收到不錯的效果。
三、
顧客的任何反應還是要面對與處理
無論顧客的要求合理或不合理,對於消費者的申訴與抱怨,都還是要積極與謹慎的處理,不要輕易地混過去,讓事件擴大。尤其,我一直提醒客戶與員工:「千萬不要留下任何負面訊息的『呈堂證物』,不要『寫』下任何可能造成負面結果的文字,小心e-mail的用字與網路上的留言,如果要爭執就關起門來用『溝通』的」。雖然,道理大家都知道,但還是有很多人喜歡在網路上或e-mail上抒發自己不當的情緒,造成不良的影響。
四、
客訴處置後的檢討與後續跟催
我們看到許多官員或名嘴,經常犯了:「言多必失」的錯誤,觀眾只會認為他們很白目是在硬ㄠ,依自己的立場在做偏頗的堅持與發言。反而是一些平民百姓,吃過太多說錯話的虧,不敢亂說話。對於客訴處置後的跟催,最重要的就是讓申訴或抱怨者閉嘴,或是只給我們讚美。所以,不可忽略客訴處置後的檢討與後續跟催的基本動作,並且作紀錄及檢討,做到經驗學習。